“爹,拗不過的。你不遷,能咋辦到時候,真把這都砸了、拆了,咱們就啥也沒有了。”
“是啊,爹,大哥不是說了嗎遷不遷,那是一回事。現在遷,和日后遷,那又是另一回事。人家當官的說了,非要不走也不是不行,可房子要推、地要平、墳子要淹。真要不走,咱家能去哪”
“雖說家里還有幾畝地,可現在,地是一點都不值錢。誰肯買咱的地明知道這是要修河堤的、淤湖的,誰也不肯出錢買啊。”
“若是有錢還行,去別的地界,買上幾畝地,也不用走,可這不是沒錢嗎”
王成氣鼓鼓地問道“你們是都想搬搬到那什么扶桑地,就那么好”
這幾個兄弟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道人一老,就講不了道理。這是我們想搬嗎
只是說,就是拗不過,不搬那就啥都沒有,還不如說把家里的東西能賣的都賣了。
要說想搬,他們真的不想搬。
日子,這些年,真的就過的還行。
大順這些年算是徹底解決了從鮮卑以來的東北問題,當然解決的方法比較簡單粗暴,也有很大部分是因著小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的原因。
犁庭掃穴加移民,農耕火器加科舉,基本上一路推倒了松遼分水嶺。緊接著就是小冰期結束,氣候變暖,基本上徹底解決了東北問題。
西北問題,實際上就是蒙古問題。而蒙古問題,理論上,在明晚期就解決了。否則大順開國的那群人,尤其是一群陜地邊軍,在和后金交戰之前,就不會產生諸如“就是韃虜而已,又不是沒打過”的想法。
西南改土歸流,甚至都算不上問題。至少至今為止,還未聽說有西南土司席卷中原而后稱帝的。
邊疆穩定,烽煙少起。
華北也基本重塑了小農經濟、運河之前雖然操蛋但也不至于到過不下去的地步。
人均土地雖然伴隨人口滋生而減少,但兩年三熟制很快推廣開來,既是有需求,也是朝廷官僚主動推廣的。
美洲的作物開始普及,玉米對西南山區來說是神器,地瓜土豆南瓜這些東西對山東亦算神器。
和后世的農村一樣,中等家庭都有賬面地、有小地。賬面地是要納稅的,小地不入賬是不用納稅的。
大順開國之后,又鼓勵山東多墾,一些河邊、澤地、圍湖之類的田,基本也不入賬,畢竟大順也已經許久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清查田畝了。
一開始,魯西的地方官和水利官,還折騰折騰安山湖。
到幾十年前,已經徹底“棄療”了,因為重新測算后發現,安山湖根本當不成水柜,完全沒有給大運河補水的能力。
既是棄療了,管的也就松了。
等著完全放棄運河漕運之后,他們村子的人和周圍村子的,干了一波,雙方死傷十余人,搶了一大片湖邊的草蕩地。
當然這種事也正常。
全世界都這個吊樣,同是一國且股東很多事親戚的hbc和nc,歷史上兩家公司為了爭地,還直接雇傭了拿戰之后的大量退伍兵,甚至還有成建制的在西班牙扛過法軍的瑞士軍團,上了戰艦和大炮開戰。大順這邊村子打架爭地,還不至于說直接上成建制的退伍軍團,但打仗的目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