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說,朝廷說以后就定準了八而稅一,前五年免稅,且除國課之外再無其余攤派,這事做不做的準”
對于征稅要干什么,王成缺乏基本的認知,比如想到諸如什么養軍、修河、筑路之類的合理的事,都得靠稅。
但是,長久以來的意識,已經讓他對征稅這件事習以為常、理所當然了。
交皇糧,那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為什么要交皇糧
因為要交皇糧啊,所以要交皇糧。
私塾先生想了想,說道“這事,我相信。其實,我是盼著這里交皇糧的。倒不是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要說起來,交皇糧未必是件壞事。”
“你得知道,這里交皇糧,意味著這里的學生,就有資格科舉、考實學、進國子監、甚至中舉人考狀元。”
“我怕的就是,這里不交皇糧,朝廷只把這里做羈縻地。亦或者,只是為了遷民有個去處,而不是只能做流民餓死。”
“真要那樣并不是好事。正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出人頭地的事,前提就得是朝廷真把這里看成天朝內地。”
“你看我,讀過幾年書、教的十幾年開蒙,也被遷到這里。總歸,朝廷還是希望這里的百姓,不忘萬里之外,亦要書同文、車同軌、乃至大義隔海而相同。”
“識字,總是好的。即便說將來這里舉人名額不多,可我想著,讀書識字總不是壞事。”
“我不種地,但我教書,故而一些事,你們未必看得清,我卻多少看的明白一些。”
“朝廷讓這里行八一稅,其意便有復周禮、學校之想。”
“以往各地書院、州縣學堂、義學等,何以維系靠的是學田。”
“學田免稅少賦,租佃出去,以租子助學。”
“而如今,朝廷在這里,是要行學校制的。不再允許有免稅的學田,而是從皇糧八一稅里撥出來辦學。”
“這里的情況,你也看到了。就算有學田,你會來租佃嗎既是這樣,那么就從根上斷掉。”
“依我看,這是好事。”
“而且,也足見朝廷并不想將這里做羈縻地,而是欲為直轄郡縣地。否則的話若只是為了遷人過來,我這等人,那便不必來的,來了也是浪費朝廷錢財。”
“若只為遷民而解黃河之困,何必還要征稅、辦學,甚至連我這種教書的也要占船上位子給送來”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視角。
自耕農的視角,和跑到這里繼續當教書先生的視角,自是不同的。
私塾先生是秀才,但也就是秀才而已。
范進沒中舉之前,也是秀才。
大明晚期,顧炎武就感嘆生員都大幾十萬了。到大順,生員百萬亦差不多。
私塾先生這種秀才,在大順內部很是普遍。
這種普遍,指的是他們并不脫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