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開蒙,也是勞動,也不是脫產。
而只要不脫產,那么就不至于變成腦子不好使的人。
脫產,使人魔怔。
勞動,讓人清醒。
私塾先生既參與社會勞動,又讀過書,多多少少還是能分清“學田助學”和“中央撥款建學校”的區別。
雖然,在大順,后者一般是“復古派儒生”最愛念叨的學校、六官、周禮、撥款、十稅一等等。
也雖然,王家莊的私塾先生和復古派儒生八竿子打不著。
到相對而言,他還是更喜歡中央征稅撥款辦學校的“復古”模式,而不喜歡“學田租佃租子助學”的模式。
他既進過學,多少也知道免賦少稅的學田,里面有多少彎彎繞。
學田始于北宋,發揚于蒙元。
亦相當于朝廷直接撥生產資料給學校,學校作為地主,收佃戶租子,維系學校運轉、補助求學學生。
官方支持的學田,所能享受到學田租子福利的,得是秀才級別的。若不進學,官方學田和你基本沒啥關系。進學之后,各種補助,多從學田里出。
而現在,在私塾先生看來,朝廷在這邊要搞的,更像是要普及學校教育。也即是說,要把收上來稅,辦開蒙學校,享受這其中福利的,算得上是所有在籍百姓。
這其中的區別,他還是分得清的。
那這算不算好事呢私塾先生覺得,這當然算是好事。
而這么辦,是要有成本的、是要承擔百姓不滿的如果科舉名額有限,普通人學習有個屁用為什么要交稅辦學校還不如把八一稅,改成十五稅一,大家才高興。收錢辦學,本來就是要承擔不滿情緒的。
故而,在私塾先生的視角來看,收錢辦學、承擔不滿,而不是學北宋蒙元直接把問題甩給地方和基層、或者為了圖省事直接讓縣學那生產資料出租收租等,這當然是好事。
這意味著,最起碼,朝廷的意思,并不是把這里作為羈縻地。
這對一個讀圣賢書、進過學、開辦過私塾的讀書人而言,意義重大。
固然說,他其實不是很滿意這邊對他們的態度你們算是個雞兒的讀書人就是群領工資教書的干活的而已。
秀才在大順固然一般和酸臭聯系在一起,但終究還是有個與眾不同的身份,在等級制里也是受到優待、且有神圣光環的。
在天朝,讀書人這三個字,是有特殊含義的。
而到了這里,則直接把“讀書人”這里面的特殊含義全都打破了按月領工資的人而已,和紡織的、伐木的、甚至種地的,并無區別。
讀書人在這里,并不具備天朝科舉制體系下的神圣性。只是一種身份牌、資格證,證明你有資格在學堂領工資。
這種轉變,可能對脫產的秀才而言,挺難接受的。
但對于這種不脫產的秀才而言,沒啥難以接受的,只是略微有些不舒服,很快就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