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被圈定出的遷徙人員,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朝廷的組織,開始了一場跨越被當地人稱之為大石山的遷徙路程。
從更宏觀的、民族的、或者人類的視角來看,這場遷徙,無疑是浪漫的。
一群人跨越了茫茫大海,來到了新大陸的西海岸,帶著世界島幾千年來交流的技術經驗,踏上新大陸的征程,就像是為那戰火頻發的舊大陸世界島在新大陸留下了一個人類文明的備份。
而從此時此刻每個人的視角來看,這場遷徙,和浪漫僅有一丁點文化特色的浪漫。
但主流,注定是艱苦的異端旅程。
大石頭山,也即后世的落基山脈,是北美大陸的分水嶺。
跨域分水嶺,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水運幾乎無法利用,必須要靠雙腳和畜力,走過最艱難的那段跨越分水嶺的旅程。
這一點,大順在東北移民的過程中,已經體驗過了。
六百多青壯勞力,將家人作為“人質”,安頓在了楓林灣。
沒有任何的“累贅”,尤其是前期修堡壘、墾田地過程中的“累贅”。甚至連做飯的人,都是男的,一個女人都不要。三年后大約可以和家人團聚,但現在肯定不行。
雖然陰暗,但事實就是六百多青壯勞力,如果在一片荒蕪中干兩三年,跟隨的女性至少可能會導致幾十場命桉或者仇殺。
六百多人全是男性。
至于馱糧食、工具的牲畜,也幸好之前楓林灣地區作為海達瓜依等地淘金熱的補給基地,總還是湊得出馱種子、農具的牲畜。
每個人身上背著三十斤肉干、糖、炒干了的米。一支火槍、90發鉛彈,一身衣裳。
隨行的牲畜身上,馱著的糧食,都是要作為種子的,不能吃也絕對不準吃。
一個農業文明都知道的道理,種子種在地里是需要時間才能收獲的,收獲之前人還是要吃飯的。
大順這邊更是有個專門的詞匯,叫“青黃不接”。
而關于這些人吃什么,便是前面所說的,文化因素影響下的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了“浪漫”。
大草原上當然有大量的北美野牛,大量的土著部落就是追逐這些野牛的。
狩獵,并不只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浪漫”。
隨行的原住民向導,告訴了這支遷徙的隊伍一個事實,那就是落基山脈的河谷區的原住民,會采集一種食物。
這種食物,中國人當然很熟悉。雖然當地的原住民不可能按照華人的叫法稱呼這種植物,但是讀過書的人很清楚這東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