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便是他覺得,殖民地的自給自足,不是會促進殖民地的分離傾向嗎
不過,如果不考慮這些,那么這顯然是一件好事。
從酒類的經驗來看,如果大順在這邊也開始搞呢絨業、亞麻業,那么很快北美的紡織品,也會快速降價。
和印第安人的毛皮人參貿易,第一是酒類,第二就是紡織品。
在這個大順的棉布開始暢銷歐洲、在西非成就了哀傷之布惡名的時代,大順紡織業的水平,那是絕對叫人信任的。
即便現在看來,似乎這項產業才剛開始。但顯然,有大西洋海岸的貿易先例,維倫德里確信,自己的公司,很快就不需要從法國本土購買毯子了。
其實,他不能理解的原因,和大順實學派評價英國說英國的政策是把原始積累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道理,是一致的。
對大順而言,北美市場現在連個雞肋都算不上。
而北美的移民政策,既然選擇的是這種近世標準殖民術,其目的就是越過自然經濟的兼并發展,一步到位直接搞資本主義制度。
大順希望的,是把內部的很多“過剩”人口,大量往北美遷徙。這本身就是大順對北美的態度,泄壓閥,而不是重商主義政策下的殖民地。
雖然聽起來有些反直覺。
但實際上,在大順的政策制定者那,認為“扶桑的人口越多,需要的遷民越多;反之,扶桑的人口越少,需要的遷民就越少”。
扶桑將來變成什么樣,在政策制定者看來,并不關注。
把金子挖完、把銀子挖完,之后,怎么能增加移民數,怎么來。
至于今后變成什么樣、會不會分離、會不會效趙佗故事什么的。
在大順這邊看來,這都無所謂。
大順這邊的人,以史為鑒,很清醒。離心是必然的,將來天下大亂的時候,這里指定要出事。
所以,才很“惡趣味”地給取了個“新益州”的名目。
移民的目的,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所謂的血緣的擴張,而是很明確地完成大順的轉型、完成長江黃河核心區的轉型。
僅此而已。
這種轉型,現在并不缺市場、也不缺原始積累,缺的是一個泄壓閥。
而想要快速泄壓,這就很反直覺北美發展的越快、資本主義的制度越穩固、產業越發展、人口越多,移民泄壓的能力越強。而不是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