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劉玉當初所計劃的那樣,金山在一次次火災中被焚毀、又被重建。
這使得楓林灣的木材加工產業,迅速成為了城市的基石。
由木材加工業、糧食基地等產業鏈發展出的造船業、運輸業,使得這里成為大順的扶桑殖民地造船業中心。
而這里安置的廣大的自耕農,也使得楓林灣,成為了重要的貿易港口。
本地的糧食、牛馬、木材、毛皮、酒類等,都要在這里交易。
南部的鹽、紡織品、硝石等,也需要在這里交易。
在金山
金礦的開采,很快使得這里成為了一個十余萬人口的城市。
這里急需的糧食、木材等,依靠著楓林灣的商船,運送到這里。
商船回去的時候,載著這里的鹽、棉布,完成一個基本的循環交易。
谷地的棉花種植業,發展起來了,有利可圖了。
扶植起來的大地主們,成為了這里的種植園主,每年都需要從大順這邊雇傭便宜的契約工。
每年到了摘棉花的季節,大量礦工的妻子,會來到這里做季節工,摘取棉花。
軋花機的使用,使得棉花和棉籽的分離效率大為提升。
這里良好的氣候,使得這里的棉絨長度極佳。
大量的棉花,被輸送到了金山,那里成為了整個南北美洲西海岸的紡織業中心。
大量的女性,在這里從事棉紡織業。
魯西地區的土布,本來就很粗很厚實,非常適合勞作穿,改良之后,尤其是適合作為礦工的衣服,因為粗實厚重。而這里的移民,本來又基本來自魯西,于是這種布成為了勞作者、金礦工人、墾荒者的最愛。
這里生產的棉布,除了供應本地的礦工,也供應給北方的楓林灣的自耕農,因為那里無法種植棉花,類似于大順對東北地區的棉布貿易。
更多的棉布,則通過貨船,運送到南方。
在墨西哥,于當地市場進行貿易。
在巴拿馬,通過狹窄的陸路,穿越到大西洋,甚至開始和大順本土參與三角貿易的棉布發生了沖突。
在智利,這些棉布被交換成硝石、鳥糞石、或者銅塊。這些硝石、鳥糞石,又通過運人來的船,運回去,成為大順膠東、京畿、蘇北、蘇南等先發地區的肥料。
于是,一個橫框太平洋的新三角貿易,大大降低了運人的成本。
商船在威海或者膠州灣,裝滿人口。
將人口運送到金山,或者去挖礦、或者去種棉花、或者去織布、或者去摘葡萄。
運人船卸了人,再裝上金山的棉布、葡萄酒等,前往南美的智利。
在智利銷售后,裝載著智利的鳥糞石、硝石、銅塊等,沿著經典的馬尼拉大帆船洋流航線,返回大順本土。
西班牙積累的金銀、大順本土對鳥糞石和硝石的急需,都使得跨太平洋的三角貿易不再是單程的無利可圖,也不再是回程的時候不知道運點啥。
于是,運人的成本,一降再降。
或許,因為朝廷的經濟管控,除非是運人船,否則是不能從事硝石貿易的。顯然,這種管控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