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雖千古未有之創論,實則萬世無患之長策也。”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千古未有之創論,未必就一定做不得,引領風騷,當看今朝”
趙翼的想法,可比劉鈺的激進的多。
劉鈺只是要復黃河古道。而趙翼的意思,是反正挖也挖了,那干嘛不直接留兩條道
黃河在北邊的時候,去挖南邊的泥沙。
等著輪換之后,再去挖北邊的泥沙。
真要是出了大洪水,那就直接打開,南北兩條河一起走,這不比劉鈺琢磨著要復大野澤做泄洪區蓄水池還要壯大
而且,本身,黃河南道也流淌了數百年了,本來就是無人區。這就根本不需要考慮這邊遷徙的事。
劉鈺看了看這位不久前的狀元,忍不住笑了起來。
有些話吧,在不同的情勢下說出來,那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趙翼的確提出過這種想法。
但如果一切不變,沒有大順一系列的下南洋、改海運等政策的話,劉鈺肯定會嘲笑趙翼,說他讀史白讀了,讀了半天就讀出來空談和扯王八犢子了。
因為,如果一切不變,黃河問題的根源,是漕運問題;而漕運問題,又牽扯到南洋的西洋海軍勢力;下南洋,又牽扯到西北和羅剎問題
這些東西不談。
直接就來一句“兩個河道、南北各五十年”,那劉鈺肯定只能認為這就是在扯王八犢子。
不是說沒道理。
而是就算正確,也是正確的廢話,純粹的屁話,根本沒觸及到問題的本質。讀史讀成這樣,也真是挺悲哀的。
讀來讀去,把問題歸結為“這塊肉,我該做紅燒肉呢還是做片肉呢”
就沒有想到“我從哪弄一塊肉這塊肉怎么才能拿到手”的問題。
當然,那是指的“沒有肉”的情況下,劉鈺肯定是要嘲諷的。
但現在嘛。
前置問題都解決了。
趙翼再來講這番話,顯得劉鈺的治水方案過于保守,劉鈺也覺得無所謂。
畢竟,這時候再講這番話,那就不是扯王八犢子,而是最起碼也算是諸多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之一了。
劉鈺不在乎。
甚至,他已經不在乎最終誰來主持完工黃河北道的工程這件事了。
事已至此,水到渠成。
于是,笑過之后,他也沒有談這個方案本身,而是很出奇地復述了一遍趙翼的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好詩好詩啊。”
這一番話,把周圍的大小官員和治水的技術人員,都給弄愣了。
心想,興國公什么時候居然不關注實際問題,轉而贊嘆詩句了今兒可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