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的官員忙道“正是。自洪武年間,濟南府才為山東省治所在。本朝因之,雖之前因為諸多事分出膠遼,但省治未變。”
劉玉又道“若論經濟,之前濟南在山東各府中,工商興盛也排不上號吧”
“國公所言極是。若只論工商發達、商鋪鱗次,濟南實在算不上興盛。西比如臨清、濟寧;即便不談運河,也不及周村、濰縣、煙臺。按照國公以往的城市分法,濟南與京城倒有幾分相似、亦或者如國公之前練兵處的威海。只是作為政治或者軍事的中心地位,若論商業,不過是為了滿足城中省治各官、軍隊駐扎所用。”
這官員跟隨劉玉日久,知道劉玉對城市的一些認識。比如當初的威海衛,就是一座依靠軍隊的消費型城市;比如京城,此時也大可以算是消費型城市。
而如濟南,實則也差不多。都是因著作為省治,又駐扎軍隊,又有省級官員官府,城市的手工業基本上也就是圍繞著城市自身需求來的。
西邊有運河。
東邊有大海。
夾在中間,工商業想要大發展,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這官員說完這個,又順著話茬道“昔日太史公作貨殖列傳,講了生產、講了消費、講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甚至講了各地的風氣習俗百姓習氣。”
“唯獨在交通一事上,著墨甚少。”
“昔日不覺,以為理所當然,自來如此便是自來如此。如今運河被廢、膠濟通車,前后許多年間,只論工商形式,竟大不同。”
“昔日濟寧號小蘇州,如今敗落至此。”
“而濟南城,昔日魯人誰人不知,這濟南就是個省城、駐兵的地方。如今卻因為膠濟通車,西、中各地物產,皆云集于此,通往膠州而出海。這濟南竟是一日日富庶起來,連帶著膠濟路周邊市鎮,也都多有發展。”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一切不變,那么很多問題也就暴露不出來,即便說有人給出了正確的道理,卻也沒法驗證,尤其是關于成百上千萬人的事。
而劉玉當初說的一些話,如今一一驗證,也叫大順的許多人,有了一個明顯的、適合的觀察對象,研究工商業發展到底需要什么。
這些年,交通、物流、運輸方式的變化,可以說,對松蘇和山東的影響是最大的。
大到山東連續爆發了幾場大起義、以及西部地區的工商業顯著蕭條甚至蕭條的一些西部運河富庶縣都好幾年沒有士紳商賈出錢修縣志的地步,而之前運河沒廢之前那里的縣志可是年年修的。
整個山東的經濟格局,全都被改寫了。
這也使得大順的很多人開始思考一些事在不考慮動一些基礎的諸如所有權等基礎上,到底是什么對工商業的發展影響巨大
是各個州縣的百姓的性情、習慣
是各個州縣官員的能力、本事
亦或者,這些東西加在一起,甚至不如簡單至極的“交通”二字
而一旦開始考慮這樣的問題,便有更多的問題等著去考慮、討論,尤其是面對二十年內山東經濟格局的重新改寫而且是特別劇烈、肉眼可見的這種劇烈的改寫,不免是要讓許多人思考的。
有時候,或許會說,經濟學有時候像是先射箭后畫靶子。
但有時候,又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