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并未發動,但顯然,應該用過,用來往這片實際上只需要挖個渠口根本不用抽水機的麥田送水。
更遠處的建筑旁,隱約可以看到幾根高高的、涂滿了瀝青防蟲防腐的木桿子,上面掛著一些瓷燒的葫蘆,纏繞著一些長長的線。
那是劉鈺“進貢”的貢品,一整套純靠手工業者不計成本、此時無法工業化量產的小玩意兒,是用來取代油燈、蠟燭的。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類似的玩意兒。
老皇帝往前走著,劉鈺亦步亦趨。
老皇帝也沒有和劉鈺談黃河的事,也沒有談劉鈺這一次回來后派去修黃河的人選是否有所舉薦等。
而是默默地走了一段路后,皇帝慢悠悠地說道“這片農田,亦算是朕親耕。麥田長勢極好,撒了許多的硝石、鳥糞石、骨磷粉去歲,此田畝產竟有八百余斤。”
“卿那時尚在濟南,朕引群臣來觀,當場稱重,群臣皆驚,或言祥瑞、或作詩而賀、或言朕之功德以應上蒼”
說著,皇帝又指了指遠處的蒸汽抽水機。
“此物,比之水車,不需多少人力,晝夜不停,實非人力所能及。這西苑倒并不缺水,亦不乏人工,朕卻命他們非要用此物提水。”
說罷,老皇帝停下腳步,看了一眼四周,緩緩道“朕這幾年,常來此處。”
“卿可知朕來此處,總想著一首古詩,不知愛卿能否猜得到”
劉鈺也不說猜不到,也沒有去猜,而是用了一首人盡皆知的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皇帝聽劉鈺背完這首詩,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許久,笑聲方歇,卻誦了另一首似乎并不搭的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念罷,又看了看遠處的蒸汽抽水機、撒了硝石等天然化肥長勢喜人的麥田、以及遠處若隱若現的線桿,又重復了最后一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若能如此,天下大定。以往不知何處往,今日方知路何方。”
劉鈺自是聽得懂皇帝是什么意思。
他也看了看四周,對于皇帝念的這句詩,心里想的卻是“今日方知路何方你知道個錘子你知道。你懂什么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嗎你以為工業化讓這些東西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只是個技術問題還是說,你以為朦朧感知的工業化就是修條鐵路、建個工廠、挖個煤礦”
心里這樣想著,嘴上卻道“陛下心憂社稷萬民”
一通很正常的套話之后,劉鈺又道“若這些東西,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自古以來,理想之世,首推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