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生產力的提升肉眼可見的時代,不免會想,他媽的現在我小時候和我長大后都不一樣,古代怎么可能比現在更好
托古神話破滅,要么寄托于理性的推論,推出一個理想國。
要么寄托于在現實世界的時代的遙遠地方,在本國之外的遙遠地方,搞出一個理想國。比如伏爾泰幻想出來的中國。
由是,大順的古儒一派,是不是改革派這就顯而易見了。
顯然,他們是。
他們在用此時的社會存在,去重新解讀過去的經書。即便說,考據學、樸學的發展,使得周禮的真偽都成了個問題,他們依舊會重新按照此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存在,解讀周禮的社會意識。
而最終,又不得不卡在了“生產力”的問題上。
顏元、李塨、乃至其后學的程廷祚、王昆繩等,其實,都卡在了“工商業怎么可能容得下許多人口”這個生產力的現實問題上。
不要看那么多的表象。
不要看那么多的解釋。
這件事,本質上就是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問題。
什么是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種群數量因素、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等。
在這種社會存在之下,難道可以指望他們能夠產生超脫這個時代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
現在和那些名為復古、實則改革派的士大夫,說將來非農業人口,可以超越農業人口;可以解決李剛主一直無法自圓其說的均田后人口加增的農業人口不夠分地的問題等等,除非是有先知,否則在此時這個社會存在下,誰會相信
在這等社會存在下,誰能產生將來非農業人口會超越農業人口的社會意識
皇帝其實很清楚,劉鈺在實學派中鼓吹的“未來”。
這種“未來”,其實是超脫現有生產力水平的“未來”,也即中國的問題,要靠工業化和工商業發展來解決,最終非農業人口完全可以超越農業人口。
劉鈺鼓吹的這種“未來”,在此時,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這種自圓其說,在這個生產力條件下,最大的漏洞,是可以用一句抽象的“繼續發展”來掩飾的。
或者說,為什么劉鈺所鼓吹的這種“未來”這時候有人相信
他們相信的基礎是什么
難道實學派的人,都是傻子,聽人說什么就信什么嗎他們為什么會相信劉鈺鼓吹的這種未來在此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種鼓吹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