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劉玉所許諾的這個未來,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
而現實里,繞不開的,還是那個簡單的反問你靠什么,為大順2億2000萬的非農業崗位
實學派堅信,這是未來。
而未來嘛,自然是看得見、摸不太著、但經過理論計算又是可以達到的。
所以,實學派可以把這個當做未來,然后用不斷發展工商業最終足夠多的的崗位,作為目標,也作為實現的手段。
這個,總體上,實學一派,是相信未來的。
但,現實里
正如皇帝詢問劉玉的那樣你在威海練兵的時候,就開始往鯨海移民;你在松蘇改革的時候,就搞南洋開發移民;你跑到山東修河道,還是要搞扶桑移民。所以,那些人移過去,不還是種地嗎
合著你認可的未來,認為工商業人口可以超越農業人口,所以發展工商業是對的。
但你的所作所為,卻是讓許多人,換了個地方種地。原本在魯西北、魯西南種地的,跑到扶桑去種地,他們不還是農業人口嗎
這就相對于,你說你要往南走,可馬頭不是朝南,反而是馬屁股朝南
皇帝這樣問,若看表象,沒啥問題。
但若看本質,其實也就是劉玉和大順古儒一派的分歧。
古儒一派,是支持均田的。
并且,明確表示,“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
劉玉支持均田嗎
支持。
認可“均田是天下第一仁政”嗎
認可。
然而,劉玉認為古儒一派是對的嗎
并不。
甚至,劉玉認為古儒一派,是反動的一派。
所以,劉玉和古儒一派,一直是若即若離的關系,甚至認為這一派只是同路人,但一到抵達岔口就要先把他們干掉的一派。
皇帝此時的疑惑。
和當初劉玉與古儒一派的分歧,是一樣的。
即均田,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
劉玉,以及被他影響的實學派實學派和古儒派,兩者之間的分歧,從當初兩淮鹽改、再到檀香山殖民、再到扶桑墾荒,就一直糾纏不休,既合作、又各有態度劉玉這一系,是否支持均田
實際上,支持,甚至非常支持。
但支持的緣由是什么
緣由是,劉玉一系,實學派一系,認為未來在工商業上。非農業人口是可以超越農業人口的,并且認為此時很多的農業人口,是“無效勞動”,三個人的地,實際上一個人也能種,并且產量不變。
然而,廣大的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需要一個艱難的過渡。
這個過渡,可能是殘酷的、可能是不仁義的、可能是血腥的、也可能是盡可能保全人的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