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皇帝的一切交流,都要以現在的現狀、大順的能力、皇帝的目的等為基礎。
道理有很多。
到但要說拿著為人民而服務這樣的話,和皇帝說,那簡直連對牛彈琴都算不上。
于是,劉玉大談了一些人吃人的東西。
“陛下,臣請以扶桑遷民事,試言之。”
“扶桑遷民,究其本源,是工商業在那里需要人,而一個人能給雇主賺的錢,高于遠渡大洋的船資。是以,移民事,可成。”
“初為黃金、白銀之礦業。”
“后漸次為伐木、造船、曬鹽。”
“以至于到紡織、冶鐵等。”
“若非如此,以朝廷之力,恐難完成。”
“至今來說,臣以為,此事于國有利,手段亦可行。”
皇帝點點頭,承認這一點。
“愛卿所言極是。扶桑遷民事,可謂一舉兩得。”
“一來開采金銀,國庫充裕,亦為貨幣改制了基礎。”
“二來使得黃河河道事,占地之后,不至于使數十萬百姓無業而成流民。”
“確如卿所言,真利國利民之事。”
劉玉又道“陛下,究其本源,便是一個人能給雇主賺的錢,高于遠渡大洋的船資、也高于支付的工資。于是,遷民事可成。”
這話,其實若在后世,用兩個字或者四個字,就能表達其含義。
剝削。
剩余價值。
只不過,劉玉和皇帝說的很淺,也避開了這兩個詞。當然,說了,皇帝也不懂。
即便說,考慮剝削、考慮剩余價值,大順面臨的真正問題,也并不是這么簡單的。
老馬說剩余價值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它不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實現。
剩余價值要看生產。
但實現,需要流通,也必須要在流通中實現。
這就是大順在北美移民的真正內涵創造流通,讓剩余價值得以實現,使得資本不得不遷移勞動力。
流通,就不得不考慮運輸、成本、市場等等問題。
否則,也就無法流通。
而不流通,也就無法實現剩余價值。
這種流通,劉玉引導的是符合老馬這番話的。
扶桑移民,跨越大洋,成本極高。
前期可以流通的,有也只有金銀,于是扶桑遷民,必須以金銀礦起步。
而金銀礦起步之后,人口增多,才使得糧食、木材、棉布、食鹽等,可以流通。
他們可以流通,才促成了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實現。
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實現,促成了勞動力向東轉移。
這,才是劉玉想和皇帝說的東西
即,勞動力,向東轉移。
扶桑移民,只是大順更大范疇內的“勞動力向東轉移”的前奏,和總預演。
之所以說是總預演,因為扶桑遷民的諸多產業,也是以“外部市場”為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