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的發展,是傳統封建王朝最大的危機。
這一點,不論是皇帝,還是劉玉,在結論上是有共識的。
結論有共識。
只不過,兩個人的推理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這又再一步退回到“重農輕商”這四個字的內涵上了。
以皇帝的視角來看,工商業發展造就的王朝危機,源于什么
源于工商業積累資金的速度過快,從而造成土地兼并加速。或者說,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下的自由買賣問題。
而已劉玉的視角來看,工商業發展造就的王朝危機,源于什么
源于工商業發展,誕生了新的階級,新的階級的力量會急劇擴大,導致新的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從而徹底打破小農、地主的封建王朝的舊邏輯。
或者說。
以皇帝的視角看,工商業發展、資金積累、土地兼并等問題,埋葬的是大順王朝。
但王朝運行的邏輯,依舊沒變。只不過,下一個王朝,可能不姓李。既說大順當初在市井間散播什么李家來復朱溫的仇,說不定日后也有人散播什么楊家來復李家的仇。
而以劉玉的視角看,工商業發展,新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埋葬的是封建王朝。而不是李家取代朱家、楊家再取代李家的問題。
如果說,皇帝有唯物史觀、階級史觀。
那么,劉玉再怎么忽悠,也沒有任何卵用。皇帝如果懂唯物史觀、懂階級史觀,一定會反對工商業發展,因為從這個史觀、和他的屁股坐在哪,可以得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桉,也即會堅決反對工商業繼續發展。
但是,皇帝不是。
用劉玉的話講,皇帝是“變種的洋務運動”腦子。
或者說,是太空歌劇“史觀”、是魔法蒸汽朋克“史觀”、是抽象的技術進步史觀――亦即,技術的進步,并不去考慮生產關系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變動,而是以此時此刻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幻想技術進步之后的世界按照此時的社會意識來運行。
兩個人的史觀不同。
但兩個人不管真心假意站在封建王朝、封建皇權上對工商業發展與皇權和封建王朝的不對付的“結論”相似。
但是,史觀的區別、推理過程的區別,也就導致了,劉玉這些年“披著封建主義外衣進行的激進資本主義變革”得以實行。
而回到工商業發展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