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市場巨大。
不管是外部的。
還是內部的。
想當高利貸帝國主義,那也沒這機會。大順的實業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二來,大順要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基建,道路、運河、水利。
紡織、采礦、煤鐵。
殖民地投資。
不至于跟法國似的,錢沒地兒投,只能往外面放貸。
而且,現在來看,大順朝著拿三工業思路發展的這種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這種明顯,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傳統思維的“抑兼并”想法。
另一個,就是“貨幣改革”。
在這里,“抑兼并”的傳統思維;和“貨幣改革”的現實政策,是相輔相成的。
圣西門主義里的“銀行業”思潮,要看內核。
內核是什么
內核是在法革之后,分了地之后,錢不往實業上流,而是往不該流的地方流。
實業發展,又籌不到錢。
法國的情況,又做不到行政上的“抑兼并”。
當時歐洲的新時代正在迅勐發展,英格蘭銀行的良好榜樣擺在那,自然是想到了“銀行”。
但,“銀行”的內核,仍舊是作為一只手,來調控產業,讓資本流向實業的方向。
那么,既然內核是作為“一只手”。
大順這邊,皇帝從傳統角度所擔心的“工商業發展帶來兼并加速”的問題,以及構想的通過編戶齊民手段控制先發地區的人和錢往內地流動去買地的設想,也是一只手。
甚至,包括劉玉之前在松蘇的諸多改革,也是有諸多限制,盡可能限制或者引誘,讓錢往工商業、對外殖民、航運業上跑。
這個內核,本身是沒什么問題的。
哪怕說,皇帝的出發點,是傳統的“抑兼并”思維;而劉玉的出發點,是加強耕地的生產資料屬性、削減耕地的金融投資屬性的思維。
但,至少在控制錢往哪流、或者引誘錢往哪流的想法上,亦算是暫時的同路人。
這個一個基礎。
另一個,就是大順即將推行的貨幣改革。
以狂躁的對外貿易順差、扶桑金銀礦的開采為基礎的,全面銅幣輔幣化的銀本位或者金銀復本位改革。
一旦完成了這場改革,理論上,大順朝廷手里,會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金融機構。
而且,按照實業發展的思路。
這個掌握在大順朝廷手里的金融機構,理論上應該投資工商業的發展,從而達成圣西門主義所設想的工業高速發展、實業和基建有錢可用的效果。
想法,是好的。
但,現實呢
王安石的青苗法,到底是為了支持小農還是為了國家拿到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