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游資,源于北美和澳洲的金礦挖掘、源于大順的對外貿易、源于大順現在所擁有的勢力范圍和直接接管了大西洋三角貿易的生產者一環。
這些游資,按照傳統的經驗會嗖嗖地往買地、囤地、高利貸、當鋪上跑。
而作為一個傳統王朝,從“重農輕商”的最傳統的角度,怕的恰恰就是這些海量游資,往這幾個地方跑。
故而說,終究,實際上是把游資固定起來,限制資本的自由運用投放到鐵路、運河、礦山、船塢、輪船、煉鐵廠和其他工業企業這一套東西,是至關重要的。
而這一套東西,就怕兩件事。
一個,是“不考慮國家的生產能力”,或者說這種高速的工業投資生產,到底有多大的潛力,能撐多久才不會崩
另一個,就是金融危機,貨幣、貴金屬等出現了問題。既然是貴金屬貨幣時代,基本上就是因為貴金屬不足而引起的。
大順又不特殊。
也沒有什么大順例外論。
顯然,既然選擇搞這一套,那么一旦遇到這兩個問題,直接就會崩。
問題就在于,多久崩能撐多久
撐三年,就泡沫炸了,直接崩碎了,類約翰勞故事
還是撐十年,撐到黃河河道修好、京漢鐵路貫通,然后再崩
亦或者,能撐二十年、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如法國舊事,每年的工業增長量在8以上,撐出幾萬公里鐵路、采煤和冶鐵量暴增十倍、數百家大型蒸汽機工廠之后再崩
對大順王朝而言,可能沒啥區別。
今天死、明天死、后天死,都是死,早死晚死都是死。
但對中國而言,區別可就大了。
三年就崩,還是修完黃河河道京漢鐵路,亦或者快速工業發展到沿海蒸汽時代再崩,那區別簡直如天壤云泥。
這兩個導致這套東西崩解的問題,肯定是能遇上的。
前者,是說工業的高速發展期,能持續多久只要持續的夠久,那么這套東西暫時就崩不成。靠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的“回報率”、“利息差”,或者“利潤”、“股息”等,那么一時半會兒就崩不成。
后者,是說這套東西,在貴金屬時代這么玩,你得考慮一下自己的順差、出口、貴金屬存量、貴金屬能不能跟得上產業增值的速度。
既是說,如果搞這一套東西,實質上就是“封”、“資”、“帝”三山合一。
那么,大順要維修這套東西不崩的那么快、或者說多撐幾年,多留點工業遺產,就得靠這三山之一的“帝”。
顯然,打贏了一戰在大順正式參戰前,那只能叫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英法印第安戰爭;而在大順從錫蘭進軍印度,并且擊敗了英國殖民軍的那一刻開始,就可以叫第一次世界大戰了,并且打贏了的大順,完全有能力多撐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