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圈地運動,
一年弄出來個二三萬人,填補這些工商業崗位。
大順隨便來一場水災、旱災,兩三萬失地流民那也就是個零頭,最多上個縣志的資格,連他媽的各省節度使向朝廷匯報的奏折都沒資格上。
以至于歷史上,晚清時候,華北婦女在麥子地里撿麥稈,回家編成草帽辮,這居然還能賣出去要知道,這玩意兒不是絲,歐洲也是種麥子吃饅頭的,不是吃大米飯的。
再加上,中國自古就缺貴金屬。這使得這邊的銀價,購買力非常的強,至少肯定是比被西班牙超發了數百年貨幣的歐洲強得多。
這就使得,這一套理論是正確的,但觀察樣本和社會存在,是以“手工業晚期、蒸汽時代早期、支離破碎的不可能全產業優勢”的歐洲為基礎,而得出的一個結果。
并且,某種程度上講,這套東西,在大順也是實施的。
雖然說,不徹底。
但是,比起來支離破碎、關稅林立的歐洲,還是更有資格講“絕對優勢”、“相對優勢”的吧
簡單來說,陜西有沒有出臺政策,對江南絲綢征收100的關稅,來保護陜西的絲織業啊
湖北有沒有出臺政策,對湖南的大米,征收100的關稅,來保護湖北農民的利益啊
亞當斯密諷刺英國,說法國就他媽的是最大的葡萄酒產國,就隔著個海峽,英國卻舍近求遠,跑葡萄牙去買葡萄酒,這不是腦子有病嗎
那江蘇有沒有說遼東柞蠶絲和江蘇絲是競爭關系,所以對東北加200的關稅,舍近求遠,舍便宜求貴,作為反制,而不用東北大豆,卻去日本買高價大豆啊
顯然,沒有嘛。
而且,松蘇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起來,本來就是朱元璋時候的實物稅,導致松蘇地區以相對優勢獲取了棉紡織業的大發展。人家別的地方也不是不能織布,只是相對來說不如在家種水稻或者搓絲,去松蘇換布。
而大順的問題,更多的,在于“物流”。
物流成本、運輸成本,使得這個國內的真正的、純粹的、理論上完美自由貿易的國內統一市場,沒搞起來。
英國離著葡萄牙,和京城到長沙差不多遠。但那邊有大海,有海運優勢,別說現在,就是百年后、二百年后、鐵路鋪的遍地都是,海運還是便宜啊。
英國能從葡萄牙進葡萄酒,大順這邊你京城跑去長沙買酒運回京城賣,你看看能不能把褲衩賠進去
這么高的物流成本,使得大順的手工業,呈現出多點開花、遍地都是的一種狀態。
對歐洲來說,德國的統一,意味著神羅關稅被打碎。
可對大順而言,大一統完成,百里不賣柴、千里不販糴的“物流成本的天然關稅”,靠啥來打破
法國靠著征發勞役,猛修公路,獲得了國內市場的統一;英國靠著猛挖運河,獲得了國內市場的物流成本降低。
大順又不是傻子,別說大順了,就是滿清,都不是傻子。缺錢在云南挖銅的時候,都知道要疏浚河道、穿越三峽。
問題是,大順能修三峽大壩搞船閘從而實現通航降低沉沒成本嗎還是大順有這本事,從云南挖個運河直接到京城去
包括說,此時的大順,又在貴州挖鋅、又在云南挖銅、又改土歸流以鹽控西南而讓川鹽南下以及川鹽入楚。
可大順是修不了三峽大壩,直接通航的。
只能是在三峽兩側,修棧道、修纖夫道,靠纖夫拉纖的形式搞物流。
靠纖夫拉纖,這是什么成本
這也即是,大順形式上的國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