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法國的重商主義政策不允許、法國的本土工業抗議。
那不琢磨著收土地稅,靠啥嘛。
當然后世的人,一提起東印度公司,尤其是英國東印度公司,下意識地就以為英國工業發達,這東印度公司一定是去搞傾銷的吧
但實際上,這破玩意兒,歷史上這幾年,公司第一收入是在印度收土地稅、第二收入是往國內賣茶葉、第三收入是承包的英國鹽稅、第四收入是倒騰印度的紡織品回歐洲賣。
哪怕稍微看一眼東印度公司的財務報表,也不會對這個公司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產生錯覺。
是以,大順的對外貿易,沒什么可談的。
對外貿易,能解決大順三億小農的問題嗎
解決不了,也沒那么大的市場,而且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李欗在這里談什么新的禮法、新的天子、新的世界秩序,那就純粹沒意義。
或者說,只對大順的新興資產階級有意義。
而對占大多數人口的小農,著實沒啥意義。
固然說,可能那場鬧劇真正發生的時候,資產階級要出錢、出槍。
但是,大順真正有力量的,是三億多沉默的大多數。
想在大順當皇帝,不考慮這些人,頭第二天就掉了資產階級要是有能力奪權,壓得住、鎮得住場子,閑的沒事干啊,還非得給自己腦袋地上找個皇帝
只不過,劉鈺也不好說的太直白,只能先聽李欗在那眉飛色舞地講“英國的狂歡”。
亞當斯密噴英國,是生產的哲學,而不是消費的哲學。
拿三噴自由貿易,是消費者的經濟學,不是生產者的經濟學。
大順實學派現在噴英國之前的政策,包括老皮特的政策,說是“為了原始積累而原始積累的”政策。
現如今,大順打贏了一戰,拆了英國的許多關稅保護和行政命令。
肯定是造成了短暫的狂歡。
這種狂歡,其實就是“將苦哈哈的原始積累,砸鍋賣鐵全消費掉”的黃金時代。
在這種黃金時代。
確實是非常爽的。
以至于英國的部分中產,都穿上了“彰顯身份的東方絲綢”、用上了格調和骨瓷完全不同的“瑩潤瓷器”、家里的襯衣都從土了吧唧的亞麻升級為了東方棉布。
從護國公時代砸鍋賣鐵造軍艦、死了至少二十萬人的英荷戰爭、英法戰爭、英西戰爭、征服蘇格蘭、政府愛爾蘭
再到對茶葉加重關稅、對糖類管控貿易征糖稅、對走私販子抓著就殺的高壓統治、以及延續百余年的對殖民地的擴張。
西班牙挖的那點金子和銀子,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英國。
固然說,此時倫敦,作為金融中心,還比不了阿姆斯特丹,甚至可能和日內瓦還差一點。
但是,畢竟積累了一百多年的原始積累,銀子還是足夠多的的。
關稅一開。
物價飛速降低。
原本只能喝啤酒的,現在喝上紅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