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能穿呢絨的,現在穿上棉布了。
原本只能穿棉布的,現在升為絲綢了。
原本只能用陶罐的,現在用上瓷器了。
加上貿易大開、關稅取消。
這個“黃金時代”,不可謂不繁花似錦、烈火烹油。
當然了,自然也會產生一點“小”問題。
比如說,靠著棉布禁止令、曼徹斯特法案和商品進口列舉法,而好容易發展起來的曼徹斯特蘭開夏的棉布產業萌芽,不到兩年,徹底崩潰。
比如說,靠著對法打壓和糖蜜法,以及國內糖稅而發展起來的本土釀酒業,半死不活。
比如說,原本以種甘蔗、榨糖為主的西印度商會,現在直接分裂了。
一半干貿易,瘋狂買辦,盛贊好時代。
另一半靠著糖類茍延殘喘,天天哭唧唧。
畢竟,亞當斯密說過,英國太他媽的自由了,以至于管理奴隸,往死了用。比起法國的,能給奴隸稍微一點“福利”,終究還是不一樣。以至于英國的糖類產業,被法國壓著打。
一戰打輸了,法國人自然是要賣糖的。自由貿易嘛,法國的糖、西班牙的糖,本來就有優勢。
西印度商會這群土地投機的、干殖民地的、干種植園的、賣糖的、種甘蔗的,肯定哭唧唧。
可一樣。
歷史上西印度商會搞糖稅法的時候,起來抗議的,是英國的手工業者。因為這可能導致“北歐的工業品的傾銷”。
至于說北歐哪來的“工業品”,或者說啥叫“北歐”的工業品。
以及再琢磨琢磨,瑞典東印度公司、丹麥東印度公司,都是干啥的,以及歷史上瑞典東印度公司為啥要燒賬本、丹麥東印度公司為啥能在18世紀某幾年歷史上對華貿易中一些商品進口量遠超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就不言而喻了。
是以,原本歷史上,西印度商會,畢竟不是組織度更高和有董事會決定權的東印度公司,內部本身就是分開的。
賣糖、也走私。
現在賣糖不行了。
走私因為一戰,變成了合法的自由貿易。
那肯定是直接大干特干。
短時間看,從護國公時代砸鍋賣鐵造軍艦、搞產業的原始積累,現在全部折現,靠著東西方的白銀購買力差距,真的可謂是中產及以上的黃金時代。
長時間看,其實也未必就一定是壞事。
留點種地的。
留點剪羊毛的。
留點干搬運碼頭的。
留點水手。
剩下的,通通潤北美殖民地。
英國專門干商業,也不是不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