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可以效仿西施蹙眉。但是,東施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的身上嗎”
“同樣的。”
“內地諸省,可以效仿沿海諸省的政策。但是,內地諸省,能把沿海諸省的海運條件、對外市場、移民便利等等條件,平移到自己身上嗎”
“莊子的這番話,說的就是國公昔日講的扶桑移民故事富戶可以把資產、工具、牛馬等,平移到扶桑。但是,他能把人均耕地、社會關系、從屬地位等等這一切,平移到扶桑嗎”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東施效顰、刻舟求劍、邯鄲學步我看,也都差不多。”
“內地諸省當然可以效仿沿海諸省的政策,正如東施可以蹙眉。但是,東施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同樣的,內地諸省也不能把各種條件平移到自己身上。”
“是以我不認為,國公這些年在松蘇、東北、南洋、山東的改革,可以平移到河南、陜西、湖北、湖南等地。”
“亦是以,對于自由貿易、無形之手之類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說。”
“昔
者,孔子問禮于老聃,苦思數月。老聃言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經書,是腳印。可并不是腳。”
“是以,老聃說,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里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我想,距離真正的經濟之道,我尚未參悟。而那些以為國公的變法手段,便是真道的,亦多不過是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昔者,王荊公知鄞州,青苗法大利百姓。”
“而后推廣全國,乃成流民圖之大害。”
“這就是可以把政策推廣到全國,但卻不能把鄞州的現實條件平移到全國的緣故。亦即所謂東施可以蹙眉,卻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處。”
“既要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這就不好說了。”
說到這,李欗也沒有再隱瞞什么,而道“之前一戰,本朝雖勝。但勝之難,國公自當日下南洋、坑羅剎時候,就已開始布局聯法。”
“前后近三十年。”
“最終,以本朝之體量、人口,堪堪戰勝了人口不過數百萬的英國。”
“更至于說,英國國土之狹、人口之少,之前歲入,竟不大遜于本朝。要不是國公力主伐印,擊殺克萊武等輩,若其在印度征收土地稅,只怕英人歲入,倍于本朝。”
“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
“以如此狹小之土地、如此寡淡之人口,竟使得本朝與法蘭西聯手,不敢登陸、不敢決戰于海峽。總不好說,這英國政策不對。”
“可若說對”
“棉布令、裹尸令、商品列舉法、壟斷專營令、商品補貼法、棉布豁免法、茶葉壟斷法、糖稅法、航海法、宗教令、愛爾蘭羊毛法、扶桑鐵器令、商船注冊法、民兵輪戍法如此種種,可有一樣與自由貿易有關”
“它雖敗,敗在人口不過數百萬、土地不過一省。所遇之敵,東西兩大強國,乃至最后又加上西班牙海軍,卻并不是敗在它不行自由貿易上。”
“是以,此戰雖勝,我卻多有反思。”
“楚不貢苞茅,遂攻之。楚不貢苞茅,英不行自由貿易,遂攻之。用此義,可以;而篤信此義倒也未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