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就在豆之一物。”
“但這也是表象,而歸根結底,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種豆既大有利可圖,便有資本圈地種豆,而多雇傭人手。每年沿遼河而上者,不下一二十萬。”
“但這幾年,人口遷徙速度,明顯放緩。”
“非是大豆已無銷路,而是方便運輸、貼近遼河的土地,人口漸多、土地多墾,已然實在是沒什么太大的增長空間。”
“至于偏僻處、不適合運輸的地方,縱然尚有許多荒地,但資本并不肯去。資本不肯去,便難將百姓帶去遷徙墾殖。”
“若說有災,朝廷出資遷徙,往往又不得不遷到遠離遼河、運輸不便之地。既運輸不便,百姓多自給自足,便是正稅,也極難。”
“一來沒錢,征不到錢,因為他們手里沒錢。新遷徙過去,大家都有地,這糧食賣給誰去”
“二來若征實物,又無甚用。實物征收,運輸困難,沿途耗損、百姓勞役,那還不若不征。亦或者,就算征收,也是放在當地為常平之用。”
“是以,這幾年人口遷徙闖關東數,比之之前,銳減。”
“可細細想來,潛力卻又極大。若是操作的好,解決了運輸問題,鐵路修通,我以為,僅以豆類之利,吸引資本圈地墾殖,一年移民十萬,不成問題。”
“這豆類市場,只要操作得當,便可大增。”
“這大增的方向,便在三點。”
“其一,南洋。”
“其二,倭國。”
“其三,蘇、魯各地。”
“于南洋這一塊,便不得不說之前驅荷蘭、打印度、乃至決戰于大西洋上事。”
“南洋要豆,先肥后吃。”
“天朝百姓下南洋,遷徙之后,飲食仍憶家鄉滋味。而南洋又不適合大豆生長。必要買東北豆。”
“當然,吃是小頭。”
“大頭,還是在肥。”
“之前,荷蘭人于南洋種糖,出了問題。”
“于售賣上,一來日本閉關、二來波斯大亂、三來加勒比糖盛行于歐洲。”
“而于競爭上,又因著孟加拉糖價格日低,使得南洋糖并無太大優勢。”
“如今,售賣上,加勒比糖本朝是管不到、也無法競爭的。但無論日本、波斯,卻都在本朝勢力范圍之內,并無競爭對手。”
“而于生產競爭上,本朝既控孟加拉,難道還能讓孟加拉的糖發展起來嗎只要略加手段,或對孟加拉甘蔗征稅、或對南洋糖免稅,便可在數年之內,徹底毀滅孟加拉的甘蔗園。”
“如此,其實只要朝廷加以手段、于商業貿易上多加管控。那么,南洋
糖,便可是自好望角到日本國唯一的產糖地。”
“種甘蔗,便要肥料。豆餅肥田最佳。如此,實際上,朝廷只要略加手段,毀滅孟加拉的甘蔗園和榨糖業”
“固然南洋糖類大興,更是讓東北豆有了大興的機會只要解決運輸問題,那么,資本必將蜂擁而至,過松遼分水嶺,開墾種豆、招攬百姓為工。”
“我言大豆大增的三個方向,南洋大增,著眼點就是在毀滅印度的榨糖業和甘蔗園上。”
“孟加拉的甘蔗園一旦毀滅,不談南洋糖業,只說東北遷民,每年便可多十余萬人,從事墾殖種豆事。”
“是以,即便修的是東北的鐵路,朝廷的著眼點,卻應放在印度。此中關鍵,若看不破,即便修了路,卻也未必能成事。”
“故而,這又不可斷貿易、不可廢海軍、更不可廢印度征伐之兵餉。不可不察。”
“南洋之外,還有倭國、蘇魯。這其中,也另有說法。”
。頂點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