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們的做法,也算是洞悉了大順的經濟基礎。
故而,他們恐懼小農破產、恐懼兼并加速。
甚至于,李欗提出了要強制贖買、將地主的贖買金強制儲蓄、強制投入到工礦業基建上,迫使他們轉型。
但,這也意味著,李欗的想法,至少是摸著了大順的真正問題。
包括說,大順的實學激進派,均田、遷民,然后再發展工商業的思路,也是如此。
其思路,就是退一步、進兩步。先遷民、墾殖,是為了將來殺起來方便,反抗的不強烈、以及創造內部市場壯大產業資產階級的力量。
或者說
歐洲的農業革命,是促成封建瓦解的基石,也使得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是從農業起步的。
而大順,是否有必要,讓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農業起步呢
17世紀歐洲農業革命對歐洲的意義,對大順是否有意義呢
論原始積累,大順有世界一流的手工業,還有絲茶大黃瓷器黃銅漆器等等這些“特產”。
論畝產提升,17世紀歐洲農業革命,遠不如18世紀華北兩年三熟。
論勞動力,大順真的不缺。
那么,為什么非要刻舟求劍、非要東施效顰
為什么不看破表象,追究本質,理解第一種私有制和第二種私有制的矛盾,明白大順即便要走資本主義,千萬千萬不要在農業上起步。反而,要盡可能在保護小農利益的情況下,把產業發展起來。
劉玉的瘋狂對外擴張,支持老皇帝增加內部關稅,是這個思路。
李欗的試圖修路,贖買轉型,農民遷徙解決中原的人地矛盾,還是這個思路。
實學派的均田、征稅、移民,然后再發展工商業,先以墾殖擴大內部市場,在發展產業,仍舊是這個思路。
歸根結底,一句話
如何限制資本主義在農業的發展、如何保護資本主義在工業的發展,是大順要轉型的根本問題。
無形之手,在大順,起的是反作用。
在這個可以被稱作“封建晚期、前商業資本主義”的時代,私有制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歐洲和大順,其實都處在這個過渡期。
只不過,這個過渡期的表現不同。
在荷蘭,這個商業資本主義的過渡期,體現在金融、放貸、航運、商業、投機。
在英國,體現在金融、航運、商業買賣、航海法下的三角貿易。
在大順,則體現為資本向耕地流動,將耕地作為一種高回報、低風險的金融投資風險幾乎為零,清中期很多士大夫就談過這個問題,現實如此,傻子才不去投資土地呢。
荷蘭的命運,是金融業摧毀了荷蘭的實業。
英國的命運,是亞當斯密所批判的“英國奉行的是生產的哲學,而不是消費的哲學”,通過強有力的國家管控、保護主義、政府補貼、殖民地掠奪、消滅競爭等手段,讓曼徹斯特的紡織業發展起來了。
大順的命運,現在還是未知的。劉玉只是走完了一半,擊碎了英國的保護主義,奪取了三角貿易中“工業品生產者”的地位,圈禁了印度,拓展了北美,并在大順產業急劇發展、很可能出現貨幣不足的時候,引爆了北美和澳洲的金銀礦。
至于如何有技巧地完成對第一種私有制的“合法謀殺”,那就看后來人的手段了。
檢測到你的最新閱讀進度為“第一四九章有格調的小圈子下”
是否同步到最新關閉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