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曰xxxx。
這,就是問對體。
簡單來說,杜爾哥的這篇代表作,是以高雷思、楊德旺這兩個“耶穌會的公派中國留法學生”問問題、他來回答的形式,寫成的。
即
高雷思第一問均田可乎
杜爾哥對曰不可。如果把土地這樣平均地分給一個國家所有的居民,使他們每一個人恰好擁有維持他們自己生活所必須的土地,而毫無多余
那么,顯然,既然大家都處在同等的情況下,就不會有人愿意為別人工作。同時,任何人手里也不會保有可以用來償付別人勞動的東西
楊德旺第二問均田古有之乎
杜爾哥對曰這種假定情況,從來也不會存在。因為土地在沒有被分配之前,早已經被人耕種了
這種耕種,即墾殖勞作,其本身就是分配土地和保障個人財產的法律基礎
大概就是這么一種形式,一共101個問對,詳細闡述了重農主義、道法自然、自然秩序這些東西。
或者說,用老馬的話講,是重農主義中更激進的頭腦,尤其是杜爾哥,完全蔑視了這個外觀即連封建主義的皮都不披了,杜爾哥把重農主義體系,當做滲透入封建社會內部的新的資本主義體系來論述
歷史上,杜爾哥75年成為法國財政大臣,以重農主義為思路,進行改革。
然而,第二年,就出事了。
重農主義的精髓,是道法自然,亦即理想化的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體系。
然后,顯然,法國的歷史太短了,杜爾哥只是理解了什么叫自由貿易,卻如此時的拿破侖所言,完全不理解什么叫重農輕商、囤貨居奇、平糶平糴、鹽鐵之論這些爭了快兩千的東西。
第二年,玩崩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
在杜爾哥改革之前,存在一個真正的法國嗎
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經濟層面,哪有法國法國在哪
實際上,當時的法國,是一個個分散的、區域的市場這和中國不一樣,大運河廢掉之前,再怎么樣,漕米得征,用來保證華北地區的糧價。
歷史上,杜爾哥的改革非常“激進”這是相對于法國來說了。
取消了各個地區的區域性的市場、取消了各地的交易限制,試圖構建國內統一市場。
先開刀的,就是糧食。
把區域性市場打破,拿糧食開刀理論上啊,理論上,統一市場一形成,國內谷物自由貿易、取締區域性的管控,那么糧食肯定會趨于平緩。這里糧價高了,自然會有商人往這邊運糧食平抑糧價,無形之手嘛。
但現實是殘酷的。
75年改革。
76年就直接讓杜爾哥傻眼了。
商人們選擇囤貨居奇,抬高糧價,資本入場操控糧價,而根本不是傳說中的道法自然,無形之手一調控,糧價趨于平穩,貴的地方立刻就會有低價糧進來
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