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這個數據,不會得出工業革命的恐怖與偉大,反倒會產生一種“英國的生產力一直這么強大”的錯覺,工業革命的偉大讓位于歐洲人的一直強大了。
仿佛,英國就是這么強,遠
勝亞洲,于是只要來到了亞洲,瞬間就能沖擊亞洲的手工業。
甚至于,很多數據都不會告訴你,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收入,是畝稅。
畝稅收了1531萬7911英鎊,折合庫平銀4500萬兩白銀,排在公司總收入的第一位。
于是,隱瞞了這些數據,便很容易得出許多的奇葩的結論。
你以為它是個工業時代的大托拉斯,偉大的工業壟斷集團,利潤暴殺農業國。
實際上,它是個變種的“海上游牧包稅蒙古”,靠著一年4500萬兩的農業稅,維系著公司的運轉。
理解了這個數據,也就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載著劉玉靈柩的船隊,壓根不想在蘇拉特逗留。
因為大順的紡織業,正在迅速摧毀印度的紡織業。
此時是1793年,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大順拿的卻是歷史上1870年的英國生產力劇本,而不是1793年的英國生產力劇本。
而蘇拉特的棉紡織從業者,拿的也是歷史上1870年的印度人民的心態,而不是1793年的心態。
什么意思
歷史上1793年的英國紡織業,中國這邊海關零關稅,也是卵用沒有,反而會鬧出來1842年的笑話江南買英國布當包裝,包生絲。
而1869年11月17日蘇尹士運河開通,以及工業革命三十年如過去三百年的生產力發展,松蘇地區的棉紡織業,已經開始有點頂不住了。
這,就是老馬說的商業霸權才能帶來工業發展,而商業霸權大部分又是依靠艦隊決戰獲得的。
沒有艦隊,沒有商業霸權,沒有刺刀,你縱然物美價廉,但你沒有霸權,你就沒有市場。人家不買你的,人家反手出個棉布禁止令,你能如何
劉玉逆練,一戰獲勝,從大順到印度也不需要繞好望角。
而大順想要棉花和棉紗,不想要印度棉布。
并且,正如李欗當初琢磨的“邊疆鐵路”的配套政策,是摧毀印度的制糖業。他既懂這個,也算是稍微理解了原始積累的秘密。
那么,顯然,大順在印度造成的沖擊,是可怖的。
于是,也就有了孟買等地的印度原本的貿易受益者的那種情緒這大英國不見得好,可到了大順,我卻挨了餓。
沒辦法的事,這就是歷史進程,總不能把這些人抓著送到另一個時空,去感受下1820年以后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是如何摧毀印度的棉紡織業的。
一方面,是大順的紡織業對印度的沖擊。
另一方面,是英國之前在孟買作為“購買者”;而大順此時卻作為“傾銷者”的差異。
的確,歷史上,印度的棉紡織業被英國摧毀了。
但,絕對不是在大順打一戰之前,英國就能摧毀;相反,這個時間點,英國還得靠行政保護和關稅,哪有資格談摧毀印度棉紡織業。
自然,在這個時間點,對照是明顯的大順沒來之前,蘇拉特和孟買發展挺好,對外紡織品出口節節攀升;大順一來,蘇拉特先是棉紡織業南洋市場被崩,緊接著又是一戰獲勝波斯市場被大順搶了,再然后就是這一波大的。
這種對照,過于明顯。
伴隨著走錠精紡機在大順先發地區的鋪開,導致了印度手工業者的反抗情緒,或者叫“覺醒”。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大順的統治下,扶植了一批印度的商人,建立了一堆紡紗工場,供應大順棉紗。
而大順,伴隨著走錠精紡機的應用,
現在把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也給拋棄了。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尤其是在之前貿易體系中搞紡紗業的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踏上歷史的舞臺了。
李欗或許知道這樣做的后果,也或許想說我想做包含印度在內的天下的天子,我想要穩定,一切照舊統治下去。
但大順已經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轉型后的一部分和帝國主義政策利益綁定的軍功貴族、實學新興階層的帝國主義統治階級聯合體,拍了拍蒸汽或者水力驅動的走錠精紡機,告訴天子不,你不想。你不知道,我們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