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順這邊著急,特別的著急。
在歷史上的英國,18世紀中葉,英國的商業資本和萌芽的工業資本,在東方貿易上,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的標志性產物,就是棉布禁止令。
而在大順這邊,大順的商業資本和萌芽的工業資本,在對印度的問題上,并不是對立的,相反是利益一致的這是一場更多人參與的狂歡,工業資本要廉價棉紗、要市場;商業資本要劫奪的利潤;甚至于大順內部的一些手工業者,也受益于印度的棉紗。
于是,大順這邊在印度非常的急。
應該說,大順在二三十年間,走完了歷史上英國從1757年到1857年這百年間的路對英國來說,這百年間,意味著棉紡織業的水平,從不如印度、到追平印度、再到超越印度;而對大順而言,并不存在一個不如印度的階段、也不存在一個追平印度的階段,是以大順上來走的就是超越印度的階段。
二三十年間。
孟加拉的達卡,曾經堪比倫敦和巴黎的、手工業為主的城市。人口從18萬,銳減到3萬。
大唐西域記里記載的迦尸國都城,國大都城西臨殑加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里。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室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短短二三十年間,城中到處充斥著失業的手工業者。
這是手工業的背景。
而在農業上,大順還犯了一個極大極大的錯誤
那就是,大順在一些占領地區,尤其是內地地區,試圖把大順的土地制度復制到印度。
而大順的土地制度,是存在巨大“缺陷”的產權明晰、可以買賣。
這個缺陷,當然會出問題。
那就是,大順的資本、印度的高利貸放貸者,開始拼命兼并土地。
不是說這東西不好。
而是說,英國900萬人口,能拉出來13萬軍隊、五六萬黑森雇傭兵、旁邊還有個北美可以泄壓、外加海上霸權帶來的工商業,所以圈地沒出事。
而印度的情況,不是這樣。再者,大順這邊對土地私有制加可以買賣,那是已經形成了“正確”的社會意識。
以及說,大順在印度這邊的巧取豪奪,征稅等問題,使得小地產所有制,飛速地走向兼并。
這,是農業問題。
還有封建部族、士兵問題。
大順不是英國,也不是法國。
大順不要印度兵。
不需要印度人當兵,最多也就當點輔助兵,但也是募兵制。
這個事,自然可以說,是大順這邊的統治術“幼稚”了。
但這也是大順這邊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人口有的是,而且印度孤懸海外,讓印度總督在印度自己征兵這不扯犢子嗎再說了,當兵有月餉,大順那么多失地人口呢,這些人在家里活不下去要造反,不如送印度去當兵。
不是說簡單的大順這邊的統治者轉不過來這個彎,好說也有兩千年的邊疆羈縻統治術。
而是說,現實情況在這擺著,放著世界三分之一、甚至可能快要五分之二的人口,去印度招兵這是腦子有病。
本身,歷史上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國要改兵制,一些印度土兵不樂意了老子自古就是靠當兵吃飯的,你讓那些種姓的當兵,我們怎么辦
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大順在印度的統治,實質上,那真是作死。
印度原本不存在廣泛的大順意義上的失地農民的,因為土地制度不同。
原本就沒有土地,怎么失地
大順愣生生在一些地區,給造出來一些失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