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生產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老馬語境里的生產力,是不包含生產關系的。
鋼鐵說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
老馬說最重要的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
故而可以說,殖民統治的結果,就是本地生產力的倒退英國在印度做的,就是摧毀印度的水利工程,餓死印度的上億人口,摧毀印度的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
老馬曾批評過蒲魯東,說蒲魯東先生認為,任何經濟范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他看范疇就像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侖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蒲魯東先生認為,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在一起就構成每個經濟范疇所固有的矛盾
所以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
這話,用在此時的大順也是一樣的。
或許,會有人想,是不是可以把這段血腥的原始積累時期,美化一下分出好壞,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壞的方面
走一條大順的、與眾不同的、不那么黑暗血腥的殖民之路
只怕,顯然,是不行的。
因為,實質上大順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而是個標準的近代帝國了。
如果還是個傳統帝國,那么其實無所謂。
你雅利安人能統治印度、你蒙古人能統治印度,我大順自然也可以。
不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調整,照舊統治,收點稅、修修水利、保持原本制度,那自然可以。
但現在大順顯然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
的確,劉玉當初忽悠皇帝南下的時候,是用傳統帝國的思路忽悠的。或者說,是披著傳統帝國的外衣,做成了近代帝國主義要做的事他當時給老皇帝說的,是印度的人頭稅和畝稅。
但顯然,現在,在印度的統治,是在為大順的資本服務。
包括稅收,是在為摧毀印度的“文明成果”,即已有的生產力而使用的一種工具。比如對印度棉布征收的出口稅、內部通行稅、生產印花稅、內部鈔關等等;而對印度的棉紗和原棉,才盡可能采取低稅政策,甚至通過商業資本的劫奪手段,強取豪奪。
二三十年的時間,對于大順和印度而言,都悄然發生著一場劇變。
大順內部的棉花種植業,小農種植區基本不太行。大順的大部分地區,不管是先發地區、還是內地保護地區,實質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紗。
同樣的。
二三十年前,還是世界范圍內棉紡織業“亞軍”的印度,對外出口的棉布產業,已經徹底被大順逼死了。
曾經的世界范圍內的棉紡織業亞軍,現在紡織二字,只剩下了紡,而沒有織了。
殘酷的轉型已經經歷了一次。
現在,顯然要經歷第二次大順現在連印度的棉紗都不想要了,只想要印度的原棉。
這個過程,不能簡單地用“先進的生產力打敗了落后的生產力”這種籠統至極的解釋。
相反,這種擊敗和強迫轉型,假如一共十分的力量。
大順的棉紡織廠的隆隆機器聲,最多占兩分。
剩下八分,是靠軍艦、刺刀、大炮、士兵、稅吏、朝廷的集權能力、社會力量的組織能力等等,得到的。
并且,整個過程,相當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