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均田后,搞天朝田畝制度,禁止土地買賣,行不行
的確,兼并土地的收益率高,那么直接出行政命令,禁止兼并行不行
既然說,英國能靠棉布禁令、愛爾蘭羊毛法、商品列舉法、航海法等,把本國的棉紡織業搞出來,搞成工業革命的支柱力量。
那么,大順靠田畝制度,讓資本禁止往耕地上流,讓商業資本而是往工業上流,最終通過工業發展,消滅商業資本這個單獨存在的東西,讓黑馬變成馬,日后白馬、黑馬、黃馬,哪個快騎哪個,從而逼出來一套讓世界其余國家絕望的工業力量,行不行
實質上,劉玉的工商業未來的思路,一直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的。
只不過,為了達到目標,走看起來最短的直線,在現有條件下,恰恰是最艱難的。
所以,他才曲線繞圈,故意曲解老馬說的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里面所闡述的生產關系和分配的關系。
扭曲成“糧食是為了填飽肚子,人們用糧食而不是愛糧食,所以工商業只是對糧食的一種分配”。
由皇帝最擔憂的造反問題、江山不穩的問題為出發點,從“人吃不上飯可能會造反”這個經濟學基本不說的道理出發,把糧食和工商業發展綁定在一起,混淆視聽。
隨后的改革,劉玉讓大順的農業生產力提升了嗎
實際上,刨除掉黃淮水患的因素,基本上沒提升。
那為啥幾乎一年一賑的蘇北地區不需要賑濟了
因為大順造艦、軍改,所以朝鮮、日本、南洋的可作為商品的稻米,都可以算作大順的稻米。
于是在軍艦和刺刀的支撐下,劉玉似乎給大順的許許多多人展示出他的話,是對的工商業,真的能吃飽。
這句話的本質,是對外擴張、殖民,確實能解決吃飯問題。
但是,用的是工商業的掩護和混淆。
他為什么非要先造艦、軍改、擴張而不是在大順內部,上來就辯經否定“重農輕商”、“重本逐末”
因為他上過小學,算了算,按照人均560斤糧食的聯合國定的溫飽線,就大順現在的人口、耕地、畝產、技術水平,絕對會狂打他的臉。
并且他也清楚,在18世紀,東亞和西歐的生產力水平,絕不是東亞生產力落后,不閉關鎖國就會被生產力發達的歐洲沖死。這純粹是刻舟求劍,拿20世紀初的劍,劃18世紀的船。
真正的問題,是歐洲的商業資本,反動透頂,想吃獨食。歐洲的手工業,阻礙進步,非要出臺各種限制令。
所以,要分析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分析問題都分析錯了,多半會得出一個錯誤答桉。
既然分析問題的思路對了,那么怎么才能爆錘歐洲反動的商業資本怎么才能廢止英國阻礙自由貿易的行政法令、商品列舉法審查
造艦。
造艦、下南洋、伐日本、打一戰,一氣呵成,反過來又驗證了劉玉在大順的“預言”工業是未來。
雖然,這相當于是拿黑馬跑贏了黃牛,來證明黑色比黃的快比如說,四十多年前,大順的棉布生產水平并么有顯著的提升,但卻明顯改善了松蘇地區的生活水平。劉玉借此大談工商業的偉大意義,但仔細想想,松蘇紡織從業者生活水平第一次提升,貌似和工商業關系并不大,而純粹是大順造艦下南洋,爆錘了荷蘭,搶奪了由荷蘭開拓的南洋棉布市場,由此毀滅了蘇拉特的棉紡織業、順帶搶到了南洋的稻米大宗定價權
但是,劉玉非說黑馬跑贏了黃牛,是黑色比黃的快,至少他是這么解釋的。于是,這也讓大順內的很多人,確信未來還有工商業發展這條路,劉玉說的工商業是分配糧食的一種手段不無道理,貌似也說得通。
既如此,好像未來真的可以照著工商業容納上億人口的思路,朝前走。而不是困在李剛主等輩一直繞不出的“工商業容納不了那么多非農業人口咋辦”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