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正常點的朝代,奉天承運之后,用不著加太多的“感謝名單”,至多也就追到太祖那。
然而大順當年的權力交接過于奇葩,李自成死后是侄兒李過,李過之后是高一功,高一功之后才是李來亨。
除了李自成和李過之間算是那么點血親,剩下的都和血親沾不到關系。
有戰友、有義子,中途連姓都換了一次,因此這感謝名單要一直追記到李來亨,否則就是忘本。
而后面的題干,更是凸顯了大順的意識形態。
漢、唐都亡了。
但不管怎么說,前漢亡于綠林赤眉;后漢亡于黃巾。
唐雖然亡于藩鎮,可實際上根源于黃巢的起義。
大順的意識形態很明確,隱約就是說,大順可以亡,但要亡于內,不可亡于外。
所以把漢唐列出來,猛夸了一番,然后就開始辱那些沒有拿過西域的。
漢唐不是那么光鮮,各有各的問題。
外戚專權、將軍亂政、藩鎮之禍、邊將搶功,等等等等。
可在明末遺留下的意識形態下,這些都不是問題。
甚至隱約在表達一種態度:亡于內,那是肉爛在了鍋里。今兒這史論,不是討論漢唐的過失,而是只論漢唐為什么不亡于外。
按說明是亡在大順的手里,逼死崇禎的不是多爾袞而是李自成。
但明末的事……大順自號開國之難前所未有,其實在大順官方看來,明末是差一點點就要完犢子了,所以把之歸于為與宋并列——沒西域嘛。
雖然說不求讖緯、巫卜這些不著調的東西,但是大順還是要問問,為什么得到西域的王朝,一般都是亡于內;而沒有得到西域的王朝,一般都是亡于外?
這里面有什么關系嗎?
這里面當然有關系,但關系是反的,只有打遍天下無敵手才能拿到西域,而不是拿到西域就打遍天下無敵手。
作為策論的題目,肯定是要論證的。
本身也是在考驗一下考生的大局觀和邏輯思維能力:馬是白馬,還是白馬是馬。
后面又說,現在準備盤踞在西域,既處在東西交匯的要路,又有草場,又有農耕地,還有黃沙后勤的阻隔,如果想要征討準部,可以獲勝嗎?
這看上去是在問考生有沒有勝算,或者說給出一個用兵的方略,實際上則是兩個問題。
其一:準部與喀爾喀蒙古的區別,為什么準部強大,而喀爾喀部混成了那個德行?其區別就在于有沒有耕種地,一個單純的草原部落這年月已經完犢子了,一個強大的游牧勢力,此時必然是要有農耕、有筑城,有手工業的。
這是要論證,一定要干它,否則它肯定越來越強。
其二:如果想要干它,它有黃沙之險,后勤問題怎么解決?
考生們,快夸夸朕英明神武,力排眾議,解決了喀爾喀問題,使得用兵可以走另一條路線,而不只是只能沿著河西走廊用兵。
這個夸,才是“緊要”之處。
或者說,得分點。
夸過之后,才可以天馬行空地繼續往下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