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要做大買賣,肯定是有用的。
東洋弄完了,還有南洋,南洋之外,還有印度,這都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大不了就讓福建、廣東的海商們也參股,借他們的力來開拓南洋,拓展勢力。
雖然肯定會有人不同意這些人分走利潤,但這些就要等十一人的委員會選出來之后,由委員會決定了。
不同意,要么集齊三分之一的股東開會罷免;要么就把股票賣給別人。
做商人,先學會守規矩,愿賭服輸,世上沒有只賠不賺的買賣。
劉鈺這么搞,其實也算是逆時代而動。
英國那邊剛出了南海泡沫,使得股份制受到了極大的質疑,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新的股份制公司出現,英國人被泡沫爆炸后的慘狀嚇到了。
但松江這邊,日后想要獨占日本貿易,肯定是要擴大股東、擴大資金的。
造船、造艦、以出海防御海盜的名義買炮、買槍、探查巴達維亞的情報,這都需要長久的投入,巨額的投入。
這幾年的甜棗吃的夠多了,是時候放一放血了。
劉鈺手里的股份有能力隨時召開臨時大會罷免委員會成員,但此時他不想用,而是把這個貿易公司看成一個孩子。
現在這個孩子終于要長大了,允許試錯、允許犯錯,暫時一段時間內……直到日本問題搞定之前,他都不會直接來管。
這一次將貿易公司正規化,順利程度在他的預想之內,并沒有什么意外,也沒有什么意外的可能。
對日貿易的利潤太大,日本那邊鎖國導致的實際壟斷權,也使得一眾商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堪比土地的穩定買賣。
自然也就希望這個買賣更加穩定,有正規的制度當然好。人多力量大,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公司一旦正規化,朝廷就算攤派助捐,那也不是攤派到一個人頭上。
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虛擬人,對第三方負責。這個虛擬人里,有劉鈺這樣的伯爵,有京城的勛貴,有田平這樣的官員,還有他們所不知道的皇帝的股份。
少了官員的盤剝,也少了在日本年年要賄賂得貿易信牌的錢,再加上運米夾雜私貨走私,利潤年年增高,只怕將來有人眼紅。
現在正規化了,至少聽上去安全一些,也更穩定,尤其是讓一些小股本的人放心。
雖然聽劉鈺這意思,又是要造大船、又是要辦義學的,可能這兩年分紅的利潤會降低。但長遠去看,還是賺的。
大體上沒有什么反對,也把一些規矩商定好了,這十一人的委員會也很快推選了出來。
饒是劉鈺不想干涉,選出的十一人委員會,他手底下的人手還是占了五個。
林允文理所當然地加入其中,完成了從幾年前生意賠掉要去當“西席”的悲慘、到如今掌管著一個股本總額算起來幾百萬兩的大商會的負責人,不由感嘆人生際遇。
這一把甜棗給眾人吃下去后,劉鈺趁熱打鐵,終于說起來他真正要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