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英國并沒有印度,李淦實在想不出怎么能摟出來2100萬兩。他更難以想象即將到來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國就募集到了5000萬英鎊的國債,相當于一億五千萬兩白銀,夠大順不吃不喝不算利息還五年的。
而英國那邊發行國債的事,李淦也是聽劉鈺說過幾次,知道英國真要開戰,隨時都能從民間借出一大筆錢。
現在劉鈺說到把資金聚集在松江,真要是缺錢了可以方便借錢這事,李淦更是心動。
“你剛才說,若是朝廷急用錢,白銀都聚集在松江,那又如何才能把這銀錢借出來?若是強令商賈助捐,恐難矣。”
“你亦知國朝開國事。當年太祖皇帝入京,權將軍拷掠京師便有錢,之前要求助捐的時候卻弄不到錢。難不成到了我朝,這人便轉了性子?”
一般來說,朝廷還是要臉的。正常都會拿特權換銀子,比如捐錢補個監生之類,而科舉制之下的監生身份又是有特權的,其實就相當于是賣官鬻爵。
可真要到需要不要臉的時候,科舉的這個身份就很存疑了。與政府綁定,若是政府完蛋了,那這監生還有用嗎?
前朝覆亡的殘酷現實,足以證明很多人舍命不舍財。是以李淦想知道劉鈺說的弄錢,是怎么個弄法?
他倒是能隱約感覺到,大量的資金集中在松江府,想要借錢肯定比分散到全國各地去借錢容易。
劉鈺道:“臣請試舉一例。”
“若如膺懲倭國,開戰需要錢糧。陛下只需一句話:對倭開戰后強迫倭國開國貿易,壟斷對倭貿易權便可抵押。”
“威海的海軍艦隊到松江轉一圈,放上幾炮,懂行的就會明白,我軍必勝。”
“是以假使出售五年,頃刻間便能募集出三五百萬兩。”
“而且,不動小民,不經漂沒,沒有損耗。甚至不需要對外募集,只需要如今對倭的貿易公司一家,就足以募集出來。”
“如此,不用國庫一分錢。膺懲倭國,又可叫倭國賠款,這些錢便入了國庫內帑。不但不花錢,還賺錢。”
“日后對倭貿易日益發展,五年之后,只怕一年售賣百萬兩亦非難事,如此又可增歲入百萬。”
“這是一種辦法。”
“還有一種辦法,陛下如今手里捏有不少股票。日后資本富集于松江,陛下若要借錢,只需要用股票年金為抵押、年金分紅為利息,便可募集數百萬兩。而且最多十日即可。”
“當然,若非極端情況,也實在無需。只是若真的出現前朝遼餉的情況,就可以用一用。管轄一個松江,和在全國征收遼餉,哪一個更為有利,這是不言自明的。”
李淦本就存著把松江建成一個大豬圈養大肥豬的想法,劉鈺說的這些,正合他內心暗戳戳的心思。
如漢時的遷茂陵令,那是強制把土地重新分配,削弱豪強。
而現在,則是把資金集中在松江。
商人不是豪強,根本不需要削弱,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政治地位。
所以就可以在需要花錢的時候,隨時能借到錢。
當然,最好只是借錢。
但真要是出了大事,實在到了要亡國亡天下的地步,那也可以直接一刀全收,一個不剩。
只要有錢,哪有辦不成的事?
真要用錢的時候,搞征稅,很可能搞到民怨沸騰,前朝就是例證。
范圍越小,真到不要臉的時候,影響似乎也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