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各國使節團的接待,禮政府本來也不想管這些事。當初羅剎使節團和法國使團來,禮政府的人可都不愿意處理,一則感覺屈辱,二則不想背鍋——指不定哪天就有人參一本,說他們墮了天朝尊嚴,于禮不合。
當時禮政府不想背鍋,把接待發國使團的活推出去了,現如今接待非朝貢國的這個權,也好奪。
順帶借著這一次勘界,還能把那些負責勘界的人搶到手里,這個可以和新成立的樞密院配合,把勘界的這些人瓜分掉,把兵政府手里職方司的一部分權力分走。
現在這外交部還是個空殼,但等到日后交到皇帝手里時候,已經是五臟俱全。
要確保皇帝提問,自己能答,亦或者自己手下的職司部門能回答,這事倒也不難。
“守常,這外交部要與西洋各國交流,又要掌控關稅,便需人才。”
“科舉人才,自是不行的。他們又不懂西洋語言,更不懂關稅問題,所以要么從武德宮里選人,要么從靖海宮里選。”
“武德宮學的都是些道法,靖海宮學的都是些技術。我看,這事需得回稟陛下,靖海宮就培養這些人,將來考核堪用。”
“你那關于西洋諸國的翻譯和簡史介紹,也需盡快成書,便做教材。”
“正好,這一次跟我去歐羅巴的這群人,陛下也正愁如何安置,這外交部便是個好去處。沒有本事,就去學嘛。”
“有本事的,陛下還是希望他們去學軍陣之法,將來做軍官的。次一點的,就可以扔到外交部嘛。”
一提起像是黨炫明那批跟著一起去歐洲的人,齊國公也是一陣頭大。
本想著見識到了西洋人的軍陣技法,回來之后上疏軍改,哪曾想還沒到家,大順已經軍改了。
至于技術,齊國公又不是彼得,也沒有去造船廠真學本事,那些跟著去的勛貴子弟更沒有學什么技術。
而且天朝自古以來輕賤技術工匠,讓他們去學,在他們看來也是一種侮辱。
派了一群勛貴子弟出去轉了一圈,實際上毛也沒學到。留了幾個好學的在法、俄的科學院,或者軍校之中,剩下那些回來的都是只看了數年的熱鬧。
可這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也頭疼這些人回來后的安置。
齊國公覺得,正好,這些人去歐洲轉了一圈,多少也會幾句西洋人的語言。
不妨扔到靖海宮,找一些西洋教師,學幾年西洋語,到時候直接全塞進外交部便是。
反正等著南洋一定,這外交部也就是個擺設了。
正好可以安排這些人有個事做,領點薪水,都是勛貴家里的自己人,也算是為自己人謀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