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四川的鹽井,有了這玩意兒,那不是不用養那么多拉轆轤的牛了?這玩意可是一天十二個時辰無休,牛可不能一天到頭都干活,便是不睡覺還得反芻呢。
不同的行業想到了不同的用處,劉鈺心里也有打算。
反正是不能先用在紡織業上,不考慮對紡織業的沖擊,也得考慮到蒸汽機就是個動力,適合動力機械的大型機器還沒有呢。
估計英國那邊的水力紡紗機也快了,等打完荷蘭,找個機會去一趟歐洲,自己評價有什么可以直接“拿來主義”的東西,能抄就抄。
英國的曼徹斯特法案已經實行,這對大順的棉紡織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沒有這個法案,大順就沒得抄,因為大順的主流衣料不是羊毛,羊毛仿制技術和毛棉混紡技術,和純棉紡織技術不一樣。
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如果蒸汽機搞出來,肯定是要先用在一些新興行業上。
大部分新興行業都是他控制的,而且也不是小作坊式的,不會引發同行的反對。
磨玻璃、挖礦、鍛鐵、碎礦、鋸木、機械……這些行業都用得上。
和英國先輕工后重工的符合經濟規律的發展方向不同,劉鈺想要借朝廷的力量推廣而不是自發發展,肯定是要先重工的。
遼東的鐵礦、煤礦,乃至唐山的煤礦,這些都算是從無到有的東西,對新事物也沒那么大的反對。
和滿清的情況不同,滿清到義和團的時候,未必是反科學,更像是一種民粹——洋人壞,洋人搞的東西我們不用,洋人的東西也沒那么好,如果在效率上找不到黑點,那就從迷信中找。
更多的是一種天朝淪落后的失落感的民粹。
這種情緒很奇怪。
如果這東西是你先搞出來的,那便是這東西真好,洋人不會真蠻夷;別人先搞出來就把你欺負的很慘,那就是這東西不好,就算好用那也肯定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肯定有好的地方。
這種心態,劉鈺摸的很清楚。很多傳統行業,越真的有用,越開放包容;越落后無用,越封閉排斥。
既是自己這邊先搞出來的,他倒不擔心這個。
等這一批自己教的孤兒們跟著實習幾年,有科學打底子,也有實踐的技術,就可以指望他們搞蒸汽機車,這東西才是最能打動皇帝支持的——不需要水的大運河,方便調兵、方便統治、方便鎮壓、方便集權、方便阻止出現地方勢力等等,皇帝必然是樂于見到的。
反過來如果是搞紡織業,對外傾銷的武力基礎還不足,只能對內內卷。
無論質量還是價格,大順的布在國際市場上都優勢巨大,可是并沒什么卵用,真實的世界不存在不受政府控制的真正自由市場。
這么搞,實際上就是把分散在各個小手工業者手里的利潤,富集到蒸汽工廠中。如果要靠這種方法富集資金搞煤鐵聯合體和修鐵路,劉鈺覺得都不如搞一口通商搞官營出口貿易來錢快、影響小,皇帝也更容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