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做給幕府和大名看的,為的就是幕府沒辦法進行全面動員。
明明有四十萬在籍武士,卻最多敢用七八萬組成幾個機動兵團,大部分還是要留在各地城中維持統治。
榜文的最后,是劉鈺的法令,說是城中一切照舊,如有發現搶劫者,可前往播磨屋橋附近匯報。
隨后便派出軍隊,先控制了米鋪,強制要求開門營業,并且進去搜查了一下存米的情況。
又叫買米的人不得多買,每人每天只能購買一定的數量。
隨著米鋪被強制開門,只用了一天時間,整個城下町就再度運轉起來。
又一次上演了一下當中鞭笞“搶劫”士兵的戲碼,倭人皆稱仁義之師,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屋子,前往城下町東邊的一處空地,聽劉鈺等人的宣講。
城下町的一些人上過寺子屋,認識一些字。
前幾日劉鈺把傳單隨風散發的時候,城中的武士到處搜檢,可還是有一些膽子較大一點的,將這些傳單悄悄收好,對于上面描繪的“仁政”向往不已。
那是大順都沒有的仁政,可那也是這些自小不自覺接觸過儒學的人所能想象到的合理的仁政。
所描繪的世界,就像是切支丹教徒眼中的天堂。天堂尚且需要來世,可這樣的仁政,似乎近在眼前。
城下町的東邊空地,越來越多的人跑來聽仁義唐國之人的演說,劉鈺也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自己此番來非是為了土地和財貨,乃是為了幫助倭人建設王道之土、行仁義之政。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和這些城下町的小商人,劉鈺就抓著武士特權、特權商人這兩件事說。
好在他是讀過前四史的,一篇《貨殖列傳》,足夠引經據典,說商人對于國家是有用的,是促進財富流通的,四民之一并不低賤,從精神上取得了這些小商人的好感。
又憑借公平的買賣,獲取了這些商人的信任。
隨后他就公開宣布,正常經營的商人是好的、但是放貸的商人是壞的,尤其是放貸而讓農夫用土地質押、憑借天災低價購買土地的高利貸商人,是不符合“仁政”的,是要處置的。
并且公開點了一下那些農夫提供的放高利貸和囤地的商人名單,派兵守在了他們的家門口,并且給他們兩天時間,將所有的質押文書送來,否則的話就要受到懲罰。
大部分小商販既沒有放高利貸的資本,也沒有參與土地貿易的人脈,不少人或是帶著一些良心、或是帶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心態,對這項聲明拍手稱快。
在限定的時間到來之前,半數的高利貸商人乖乖地把質押文書送到了劉鈺手中。
但是那幾個真正的大商人,卻都躲到了高知城中,他們的家里并沒有留下什么人,糧食和金銀也都轉移了,這也在劉鈺的意料之中。
當著許多圍觀者的面,劉鈺訓斥了一番那些放高利貸的商人,又下達了幾項根本沒有意義的命令:
所有貸款的年息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
所有貸款,連本帶利償還到一倍本金之后,無論本金是否還完,都視為還清了。
至于能否實行,劉鈺根本不在乎,他又不會在這里太久,馬上就會離開。就像是所有在野黨在在野時候許下的諾言,聽起來總是那樣美好,這些畫餅自是引來了許多欠債的小商販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