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同為儒家文化圈內的人,朝鮮是郡王,順承明制,還是依著朝鮮親王的例。
日朝兩國平等外交,那日本國國王也算是親王級。
但日本國國王實際上是幕府將軍,幕府將軍名義上是京都的那位封的。
誰有資格封親王爵?
王不能封王。
上一次朝鮮就這么允許了幕府將軍是“日本國王”的稱呼,這是承認有兩個天子?
這和西洋諸國還不一樣,因為……西洋諸國不用漢字,King也好、英白拉多也罷,是大順官方翻譯的。類似假如皇帝叫“李魚”,那么魚這個字需要避諱,fish不需要避諱。
如果朝鮮不是大順的藩屬國,和日本愿意怎么叫就怎么叫,大順根本沒理由管。
但朝鮮和日本的書信往來,都是用的漢字,朝鮮國作為大順的藩屬,就必須要遵循一些內涵。
這,就是禮法。
禮法,是天下的基石。
曹丕權勢滔天,也得是禪位之后才能封孫十萬為吳王。
誰都知道義帝就是個傀儡,但項羽封諸侯王也只能以義帝的名義。
琉球國可以置百官,但不能封尚氏宗親為五爵。
朝鮮可以封這個君、那個君,但就算把膽子擴大百倍,也不敢在自己手底下封王爵,只能用其余的名稱代替;在編史的時候,也只敢用“世家”,絕對不敢用“本紀”。
大順可以承認羅剎是帝位,但朝鮮國卻不能直接和羅剎打交道,兩邊是個在法理上不可能觸碰在一起的平行線——類似馬關條約的第一條,既不是賠款也不是割地,而是朝鮮之獨立。
日本可以自己關上門,說自己是皇帝,隨便。但只要和朝鮮打交道,朝鮮看到“皇”這個漢字,就不能接國書,只能直接拒絕。
這里面的責任,當然是朝鮮的問題。
日本幕府如果是日本國王,那潛臺詞呢?有資格封征夷大將軍的那位,豈不是天子?哪怕都知道是傀儡,那也不行。
這還了得?
雖然朝中的意思,似乎是朝鮮畢竟藩屬,有些事能遮掩一下就遮掩一下,鬧開了都不好看。
琉球把天朝當傻子耍、安南自己對內稱帝玩、號稱孝子的朝鮮在大君即天子的問題上裝傻……當真是沒有一個孝子,全都是逆子。
只是如今既要對倭開戰,亦不好在這個節骨眼上斥責朝鮮。
秋后算總賬。
要以大局為重,可劉鈺的這幾句話算是徹底把趙百泉心里的火勾了起來。
這一次去朝鮮國,要談的也不是禮儀方面的問題,而是朝鮮作為藩屬出人支持天朝行動的實務。
窩了一肚子火的趙百泉,態度自會強硬。
被劉鈺借著新井白石的“大君改國王”拱了一把火,當真是有時候死人比活人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