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做足。
先慌的,就是九州諸藩大名,以及陸奧的伊達氏等實力強悍的大名。
再打下去,幕府固然完蛋,但先遭殃的也必然是九州島和陸奧國。
反正大順最多也就只能一次性登陸四五千人,想要直接登陸打到江戶是不現實的。
那就要先拿下九州島、四國島、或者從蝦夷往南先把伊達氏的仙臺拿下。步步推進。
到時候,看誰先受不了。反正不會是縮在江戶的德川幕府。
只要口號喊出,告知天下,幕府就會贏得那些主戰派的支持,認為幕府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非戰之罪”。
而口號只要喊出,九州島諸藩、伊達氏等,就要蹦著高來江戶,請求幕府和談:不要另立新君、不要再打下去了。
當然,到時候肯定不會說是怕自己的實力受到打擊,而是會扯出許多大義凜然的理由。
比如天皇是主動去和談的,不是投降,不能因此廢立。
而且以臣立君,不是不可。
然,太甲晦暗不明,故而伊尹逐之于桐宮;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造惡三千余,故而霍光廢其帝位。
昭仁并無大錯,亦沒有違背《禁中并公家諸法度》,廢立也要遵守基本的法,不可廢而立新。
又比如,扯出當年項羽若過江東,未必不能再起;勾踐大敗,嘗糞而求復仇;漢高亦有白登之辱、唐宗也有渭水之盟。
當應停戰,臥薪嘗膽。
到時候,內心最想和談的幕府,反而成為了主戰派的標桿。
不是幕府要喪權辱國,實在是公家主動要談、諸藩一定要和談,幕府將軍無可奈何接受了和談和種種屈辱,實如嘗糞之勾踐、食子肉羹之文王。
朝貢一事,自不必提,這定然是大順提出的第一個要求。
到時候,德川吉宗就可以假裝用割地來換取不做朝貢國的地位——九州島諸藩一定會舉出古時故事,不求虛名,用朝貢換取不割地。
至于貿易和賠錢,那也不用考慮了。
錢肯定是要賠的,大不了日后取消參覲交代,將參覲交代的花費,折算成賠款。
這樣一舉兩得,既賠了大順錢,又可以繼續削弱外樣大名的實力。
甚至,可以把各藩參覲交代的錢折算之后,抵押給大順。
只要各藩不給錢,大順就去武裝討債,幕府絕對支持。
貿易的話,九州島有長崎,足夠了。大順想要九州島之外的口岸,那也盡量爭取到自己的直轄地內,亦或是將來轉封,保證貿易在自己的控制下。
如此一來,那些腦子不太靈光的、狂熱的、七生報國的“傻子”,會認為幕府才是主戰派的,是諸藩誤國。
而這些腦子不太靈光的、七生報國的“傻子”,是容易搞出大事的,到時候就不是要求倒幕,而是要求削藩、公武合體了。
那些“傻子”之外的人,都會追求切身利益,自然明白什么時候該進退。
缺乏理想主義的圣徒參與,以力假仁,比誰的拳頭大,幕府還是占優勢的,也不會動搖幕府的統治根基。
借勢,興削藩之義;以削藩之群情倒逼,反讓諸藩依靠幕府,忠貞不二。
只要操作得當,《禁中并公家諸法度》也可能被吹成《出師表》里的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