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城下,大順軍的表演也開始了。
工兵已經在那片平原和萩城城下町之間,趁著冬季枯水期的優勢,搭建了四座浮橋。
三千多主力渡河在城下町列陣,做出總攻萩城的態勢。一千兵力在乙山下列陣,守衛浮橋一線。剩余部隊駐守在乙山山丘上。
軍艦一分為二,開始了從圍城開始最猛烈的一次炮擊,做出了一副終于集結齊備了部隊,開始猛攻萩城的態勢。
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炮擊雖猛,可是步兵并不進攻,而是緩慢列陣整隊。
已經爆發戰斗的山丘上,散兵們用射程很遠的火槍,一個個地擊殺著爬山攻擊的倭人。
直到發現倭人從側面繞后時,這才“驚慌失措”地從山丘上退下,退到了后面。
登上山丘的山縣昌貞立刻武士登山駐守,扼守此地,便于后續主力通行展開。
登到山頂的那一刻,他眼中的大順軍部署,是這樣的:
在城下町準備攻打萩城的大順軍主力,發現后面出現的敵軍,留下了少部分兵力和一部分騎兵,監視威脅萩城。
其余主力渡過浮橋,前往平原處列陣。萩城山乙之上,駐扎了大量的部隊,只要那里攻不下來,萩城之圍就沒有解除——因為大順軍可以從靠海的萩城山甲處,渡河攻打萩城,而萩城山乙正是絕佳的掩護。
山縣昌貞自認很幸運,雖然損失了一百五十多名武士,卻終究攻下了這座山丘。
他對大順軍的守山守城能力,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心有余悸。
當即將前鋒趕來的士兵全都集結在了山上,務必要在毛利宗廣的主力來到之前,堅守住這座至關重要的山丘。
然而,大順軍的反應有些遲鈍。
他們沒有立刻組織步兵反擊,而是將大量的大炮在山下的平原集結,原本攻城的部隊也開始慢慢撤回。
“唐人無非依仗火器之利。若無大炮,他們不會打仗。”
做出了這樣的判斷,山縣昌貞命令各部不得出擊,死守山丘,控制山丘通往后方的道路。
奔馳而來的毛利宗廣感到之后,山縣昌貞松了口氣,遙指著遠處還未陷落的萩城道:“此圍,可解矣!”
毛利宗廣也登上了這座山丘,看著大順軍的列陣,撫掌大笑道:“唐人愚蠢,果不知兵。無非是依仗船堅炮利而已。”
“他防守雖強,可我大軍在此展開,未必去攻。只是威脅他側翼,他如何敢再去攻打萩城?”
“既不攻打,互相對峙,豈能持久?他豈不只有退兵一途?”
“萩城解圍若成,皆賴山縣君之力。若是之前畏懼埋伏,瑟縮不前,唐人有所察覺,固守此山加派兵力,事恐不妙矣。”
夸獎過當機立斷攻下這座山丘的山縣昌貞,毛利宗廣卻也知道,這只是解圍的第一步。
之前山縣昌貞攻打這座只有百余人駐守的小山,一個大順軍都沒打死,自己反倒死了一百五十多人。
大順的火槍打的很遠,而且打的很準,遠不是他們手里的鐵炮所能比的。
想要對陣擊敗大順軍,不太現實。畢竟大順軍是守方,而他們是攻方,大順這邊還站著對面的山丘,這種進攻必要傷亡極大。
他所能做的,也就是將部隊在這片平原下展開,做出威脅大順軍側翼的態勢,迫使大順軍放棄攻擊萩城。
或者,大順軍主動進攻,他處在防守,這樣他就能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