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大順軍放棄進攻,兩邊對峙,大順軍也無法攻城,無可奈何,只能撤退。
此時,雙方的兵力都已到齊,無論大順是攻還是對峙,雙方的兵力已經不會有太大變化了。
刨除掉海軍、已經開始為繞后穿插堵截潰兵的那部分部隊,大順在萩城平原戰場可以集結的部隊有6500人。
其中炮兵工兵等,約莫1200。工兵基本不會參加一線的戰斗。
海軍的戰斗工兵很很精銳的兵種,除非是到萬不得已的情況,這些戰斗工兵一般是作為預備隊的。
他們很少被安排在前面抗線,這些成建制的戰斗工兵就是海軍最精銳的部隊了,能挖、能炸、能修、能守,當然也能刺刀突擊。
此時各國都有自己的精銳團隊,而大順海軍最特色的,就是這群戰斗工兵和那些桅桿射手。
這一次因為是海運很方便,大炮也是集結了大量,海軍、陸軍最好最新的,代替了4磅炮和8磅炮的6磅炮,多半集中在了這里。
炮兵包括團營配屬的大炮,合計有75門6磅的榴彈炮、加農炮,18門昂貴的新出廠的12磅新式銅炮、6門24磅的重炮。
700騎兵,其中沖陣的槍騎500,剩余200是輕騎。
四個連隊的擲彈兵,四個連隊的線膛槍散兵,剩余的都是滑膛槍的線列步兵,皆配有刺刀。
毛利宗廣這邊。
八千人的野戰部隊,有大約一千五的草履取,這些人屬于是后勤兵,但必要的時候也能拿著竹槍打一打。
大炮有六門,樣式還是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獻給大友宗麟的佛郎機和艦炮,大友宗麟稱之為“國崩”——一國一城,舊時代的城,在大炮的轟擊下根本無法防守,取“一炮下去,一國就崩潰”之意,故而稱之為國崩。
按照嚴格的軍役制度,剩余的武士里,有2000名鐵炮手,用的還是前明嘉靖年間傳入的葡萄牙火繩槍。
還有1200名弓手,2500名竹槍兵,以及1200名騎兵,其中有精銳的300名旗本或者侍從精騎。
和萬歷年抗倭援朝戰爭時候的武備并沒有什么不同,甚至還有所退步。元和偃武過程中,幕府收繳了各藩多余的火繩槍,而且鑒于火繩槍比較貴,平時鎮壓一下農民一揆也用不到火繩槍,故而火繩槍的裝備率并不高。
毛利宗廣將后續的部隊逐漸展開,在平原上部署了一個可攻可守的陣型。
2000名鐵炮手在排在前面,槍兵在后。騎兵部署在側翼,靠近阿武川河的那一側沒有部署騎兵,而是將草履取和一小部分鐵炮手布置在了那邊。
4門佛郎機和2門艦炮的“國崩”,擺在了陣前。
擺出這么一個可攻可守的萬金油陣型,其目的就是迫使大順做出選擇。
要么,進攻。
要么,退兵。
在毛利宗廣看來,大順沒有其余的選擇。
不可能靠一點人守住這里,主力去攻打萩城,因為一旦人少,很可能側翼崩潰,導致攻打萩城的大順軍被包抄,前后夾擊之下,必然大敗。
而大順軍,也真的如毛利宗廣所想的那樣,沒有選擇少數防守、主力去攻打萩城。
當然,也沒有退兵。
而是留下了200輕騎和500火槍手,部署在了阿武川河以北的城下町,威脅堵截萩城可能出來反擊的武士。
剩下的人全部調集到了平原上,看來是要主動進攻,擊退毛利宗廣的主力再選擇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