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類似于東印度公司募集股本的時候笑嘻嘻、分紅的拜拜了您吶,要是這種模式都能持續下去,所有的經濟學書籍都得撕了重寫。
純從經濟角度去考慮鄭和下西洋、大明帝國的貿易策略,就是“皇家南洋壟斷公司”,靠和東印度公司差不多的“禁海”政策,獲得超額利潤和壟斷權。
這就是為什么“東印度公司”模式無法適應大明或者大順。
搞不好就搞成禁海倒是禁了、壟斷沒壟成。
海岸線太長,走私無法杜絕,皇家想搞貿易壟斷的錢,只能選擇便于壟斷的方向。比如滿清為了弄錢,弄出的十三行。
說一千道一萬,都是為了一個字。
錢。
商人的錢,不是皇帝的錢,就這么簡單。
為什么大順可以在日本搞壟斷公司,因為日本自身鎖國。大順這邊查一道、貿易公司半途查一道、日本自己鎖國還能查一道,所以可以搞成壟斷。
要感謝德川家的鎖國政策。
松江貿易公司對日壟斷,靠的是日本,而不是靠的大順朝廷發的那張壟斷令。
沒有日本的鎖國,壟斷令算個屁,就日本鎖國都有海商強闖馬關海峽、往小倉走私的“武德”,朝廷的壟斷令還不就是個屁。
而南洋,是沒辦法壟斷的。
荷蘭人那么牛,照樣沒法壟斷,英國人、華人照樣可以走私,照樣可以繞開荷蘭搞香料。
最終鄭和下西洋的壟斷模式被毀,也是因為江南商人們希望打破壟斷。這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荷蘭內部許多人反對其壟斷權的原因,基本如出一轍。
李淦和劉鈺討論過這其中的區別,也一起談過鄭和下西洋的教訓,最后得出了結論就是南洋是沒辦法壟斷的。
但是,卡住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是可以維系對歐洲貿易的壟斷的。
皇帝要拿的錢,不是南洋和大順貿易的錢。
而是,與西洋貿易的錢。
大順商人和南洋的貿易,愛怎么搞怎么搞,查查海盜、查查偷稅就好,反正海岸線那么長,走私沒法查,也收不到幾個錢。
但,南洋的香料、大順的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等,對西洋的出口,皇帝是要卡住口子壟斷的,是要照著養得起海軍,還能順便往西域、鯨海移民的利潤去琢磨的。
皇帝琢磨的,和劉鈺琢磨的并不一樣。
皇帝琢磨著,如果貿易公司能走出去,能借著和瑞典人的合作把貨賣到歐洲去,那最好。
如果不能,那就拿下馬六甲,在馬六甲搞一口通商,靠壟斷對歐貿易獲得利潤。
在馬六甲關上門,將南洋作為大順的后花園,徹底清除西洋人的勢力,將西洋人的商館都扔到馬六甲去。要買香料、瓷器、生絲、茶葉等,就在馬六甲買,別的地方別想。
而南洋那些小國,也只能和大順貿易,但不是官方主導的,而是讓利給商人,任他們自己玩去。
這種統治和盈利的想法之下,華人在南洋立國,就成為了一件不可容忍的事。
既然南洋作為后花園,那么類比安西都護府,可以有安西四鎮、可以有西域小國,但卻絕不能有漢人自己成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