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中透著悲憤,但卻并沒有失望,因為從來不曾希望過。
劉鈺聽了這話,也不著惱,心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指望官方移民,就大順這基層組織能力、這信仰凝聚力,南洋官方移民就是一場災難。
只能用這種類似于“圈地運動”的方式,英國是逼著農民進工廠,大順則是逼著百姓下南洋。
雖不是主動為之,但憑閩粵的土地稀少和人口暴增,這種非主動為之的數量,也遠勝主動的圈地運動。
朝廷既是要下南洋,邦加的事,主動權就不可能讓到天主教手里。
劉鈺佩服他們抗爭的勇氣,也明白他們所做的一切在他的三觀里都是正義的,哪怕是披著宗教的外皮,依舊瑕不掩瑜。
但,不行。
他們設想的那些東西,朝廷可以給、可以賜予。
但不能由著他們披著天主教的皮去主動爭取到手里。絕對不能。
歷史上英荷戰爭后英國短暫了控制了邦加,劉鈺最服氣的、認為英國最強大的“理藩院”在邦加考察后得出結論:礦主的多重剝削,使得華人礦工的勞動意愿極小,嚴重影響了邦加錫礦的產出。
于是花錢從邦加礦主那里,買斷了所有華人礦工的債務,將邦加收為直轄,踢開了承包礦場的中間商,而是組建了以華人礦工為主體的公司,由礦工們自組織,自負盈虧。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短時間內,極大地提升了礦工的勞動積極性。
雖然,壟斷的本質不變,東印度公司依舊控制著買錫的價格,賺取超額利潤。但對于那些礦工來說,縱向對比,確實比以前更好了。
也雖然,這一次的改革,就像是英國在巴達維亞的土改一樣,最終要考慮利潤,鬧成了笑話和麻痹。
但,這為大順下南洋后如何治理,提供了思路。
后世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大順現在面臨的局面,是詭異的缺乏“文科生”,尤其是缺乏優秀的、能和英國“理藩院”媲美的文科生——考古學、語言學、社會科學、歷史學等等。
這是想繼續當“天朝”所必須的人才。
英國當“天朝”的時候,它的“理藩院”水平極高,人文社會科學水準極強,所以可以在爪哇搞社會調查,指出爪哇的農業問題和階級問題;可以通過考古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對“藩屬”分而治之,分化矛盾、制造矛盾,甚至人為造出一個個民族。
科學無關道義,在道德上,是可以逆練的。
大順現在不缺理科生,全世界的理工科水平此時也就那么回事,除了像是航海鐘之類特別精密的高精尖技術大順欠缺,剩下的其實基本追得上各國的步伐。
尤其是劉鈺搞另起爐灶之后,在高等數學和機械加工之外的學科上,大順真的不差。畢竟別的學科,現在也才剛起步。
大順也有“文生”,但距離“文科生”還差了大截。
也有禮政府、“理藩院”,但就憑他們管琉球都能讓琉球的和學搞垮了漢學的水準,指望他們管南洋?
那還不如直接也別下南洋了,省下錢蠲免天下錢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