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的開礦,為什么王朝經常禁礦?因為礦主和礦工的矛盾,用對付地主和農民那樣的手段,處置不了。
地主的地,逼急了,萬一遇到清官,查清楚,退還土地,人人歌頌。
再不濟,揭竿而起,均田免糧。
礦呢?工廠呢?拆成小塊?
一個集中了權力的封建王朝,怕那幾個礦主、機戶嗎?隨便就弄死了。
怕的是和礦主、機戶對立而生的礦工、織工。
與其說封建王朝害怕資本主義萌芽,不如說他們害怕萌芽帶來的無產者。
巴達維亞這邊的情況,就是類似的。
糖廠工人,和糖廠老板之間的矛盾,是地主和農民之間那樣的矛盾嗎?能用同樣的思路解決嗎?把榨糖的機器拆成小塊?把甘蔗園分成小片?
《大順律》是傳統封建王朝的法律,解決不了巴達維亞布爾喬亞的事。
大順這個國家,是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它無力調和雇工和資產者之間的矛盾。
除非是后者的矛盾達到了一定程度,舊的統治階級和統治手段無法照舊統治的時候,一個能夠調和此種矛盾的國家就會誕生:
這個國家可能叫大順,也可能不叫大順,但肯定不是現在的大順。
也不僅僅是“奴工”、“壓榨”這些黑暗面。
《大順律》同樣無法解決巴達維亞這邊的股份制、雇傭合同、產權所有、私產保護等等一系列新問題。
所以不論是暗面、還是亮面,巴達維亞的高層華人,都不希望大順的統治延伸到巴達維亞。
在大順的本土,舊有統治階層的實力強大,他們無力反抗,也無力如同歐洲同行一樣,能摁著皇帝的腦袋要求答應他們的條件。
所以在遠離大順的海外,他們也不希望大順的手,徹徹底底地伸過來。
除非大順這邊明確給出了日后如何統治南洋、如何保護他們利益的條件。
一來紅溪慘案并未發生,這些人并不知道荷蘭人的危險;二來屠殺未發生的情況下,七省共和國的法,也確實比封建大順的法,更適合他們這些金字塔頂層的華人。
種種因素下,連富光覺得,自己要做點什么。
至少,主動把這件事挑明。
倒不是說自己去說自己不要天朝的管轄,而是只要點清楚這件事要解決,至于怎么解決留給大順和荷蘭。
自己,則根據大順的態度,判斷該怎么站隊、如何站隊。
此時大順的戰列艦已經靠的很近了,自小被荷蘭人的分尸之刑嚇到認為荷蘭不可戰勝的連富光,內心的天平已經傾向了大順不可戰勝。
在這種情況下,他,或者說巴達維亞的高等華人的渴望,也就明確且清晰地分出了輕重。
最好,大順不管巴達維亞的事,一切照舊。
其次,大順攻下南洋,但法律一切照舊、統治手段一切復用荷蘭之法。
再其次,順荷開戰,不分勝負,生意好幾年沒得做。
最最次,大順攻下南洋,用在大順的舊制度,統治經濟基礎完全不同的南洋。
如果真有可能是最壞的結果,那現在就要考慮斷尾求生,準備轉型了:比如,變賣家產,跑路回大順,買房子買地,捐個監生,請個西席教兒子讀十三經,準備孫輩科舉,重孫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