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為派系的血統領袖,他不想上,那些渴望著從龍之功、勸進之功的手下們,卻不可能一樣安分。
在歐洲這個王侯將相的確有種的地方,威廉身上的血脈,就是天然的領袖標志。
當然,除了那些渴望從龍之功、勸進之功的奧蘭治派,也有一些真心希望荷蘭重奪霸權、重回巔峰的人物。
比如宮廷仆人此時通知“本廷克伯爵”求見的本廷克伯爵,這是位奧蘭治派的鐵桿,本廷克家族最早跟著威廉二世發跡,當威廉二世還在代爾夫特當小領主的時候,算是奧蘭治家族的“發小”、“小姓”或者是“伴當”。
家族一部分跟著威廉三世去了英國,成為了英國波特蘭公爵一脈。另一部分留在了荷蘭。
聽到本廷克伯爵求見,威廉四世立刻將那本上不得臺面的小冊子合上。
還未見面,他就已經猜到了本廷克伯爵要說什么。
于是見面后,不等本廷克伯爵說話,威廉四世自己先主動說話了。
“是的,是的,伯爵先生。戰爭開打了,這是一個機會。但是,荷蘭的局面太復雜了,我想我不能夠應對。”
“你應該記得,當年威廉三世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海爾德蘭省的人民要將主權授予他、讓他從執政升格為海爾德蘭世襲公爵的時候,阿姆斯特丹股交所立刻爆發了股災。”
“商人們恐懼世襲君主。當然也恐懼集權。荷蘭省占了50%以上的稅收比例,他們不會支持我的。”
“就算我成為了執政,我能做什么呢?加稅?商人們會反對我的;不加稅,沒有野戰軍團和軍艦,怎么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老生常談一般的對白,本廷克伯爵也已經聽了太多了。
與其說他是奧蘭治派,不如說他是集權派。
歷史上,在威廉四世被試圖復辟行會制、打壓工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小布爾喬亞們推上執政地位后,本廷克伯爵作為首席顧問,參照了英國,以及伏爾泰臆想出來的中國的制度,試圖讓荷蘭完成集權。
包括建立六部大臣,成立一個以威廉四世為中心的內閣,取代各個城市、各個省的攝政商人,讓王前內閣會議,成為荷蘭真正的行政權力中心。
甚至與其說是英國式的,不如說是大明式的。
因為荷蘭本來就不大,世襲執政完全可以“皇帝、丞相”一肩挑。
歷史上本廷克伯爵的建議,就是成立內閣,讓內閣成員,不是當六部大臣,而是當威廉四世的秘書。
由內閣大臣,也就是宮廷秘書們,處理一些細節性、流程性的東西,威廉四世蓋章執行就行。
而威廉四世,則應該承擔起重要的政務,比如軍事、財政這些東西,靠強有力的手段、靠大明那種封建帝制巔峰的內閣制度,以雷霆萬鈞之勢,完成荷蘭的真正集權。
然而歷史上,本廷克伯爵失敗了,因為威廉四世沒這個能力,也根本做不到。
到威廉四世死了,他老婆安妮長公主做了攝政,本廷克伯爵最后一次嘗試,寫了一封長長的報告。
但結果就是……本廷克伯爵心灰意冷,留了句荷蘭要完的話,從此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