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四世很快給出了答案。
他一改當初在弗里斯蘭時候當莊園主時的態度,不再支持行會復興,也不阻礙商業資本對舊行會的擠壓。
這個矛盾,這幾年一直壓著。
而行會的注冊成員,算是當初支持他上臺的中堅力量。
現在,這個矛盾伴隨著法國大勝、東印度丟失,各省行會借此施壓,希望威廉四世有個明確的表態。
各省行會代表集中到海牙,向執政官控訴資本的危害,希望執政官能夠給出一個說法:如果保證日后支持行會、清除資本,復祖宗之法,他們是愿意繼續支持奧蘭治家族的。
模棱兩可了這么久,總得給個說法了吧?
行會這邊施壓的同時,東印度公司股東、荷蘭的金融寡頭們,也在向威廉四世施壓。
8月12號。
大順對東南亞發動突襲的消息上午伴隨著到岸的船只,配合荷蘭不大的國土,很快傳遍了全國。
大順誘殲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的艦隊、攻占了錫蘭、巴達維亞,奪取了制海權、包圍了馬六甲……
上午消息傳到阿姆斯特丹。
下午,原價2000盾的東印度公司股票,腰斬之后還未停下,從2000盾,跌到了600。
就是這么快。
這還是此時通訊不便造成的“福利”。
如果通訊便利,大量目睹了大順下南洋實況的荷蘭人,若能將第一手消息第一時間傳回阿姆斯特丹,不要說600,恐怕當天就能跌倒60。
沒有東印度的東印度公司,不就是個空殼子嗎?
而且,這可不只是東印度公司一家的事。
一家上億規模的公司瀕臨破產,影響的可不只單單是東印度公司這么一家公司。
東印度公司這些年就是拆了東墻補西墻的狀態,既往外借貸,也有很大一部分現金需要通過貸款來解決。
各種三角債,各種貸款、債券,購買的各國國債、對各國的投資,東印度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靠這些東西來維持的。
東印度公司一出事,連帶的,是整個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的崩盤。
東印度公司還有沒有資產?
有。
波斯的貨棧、非洲的貿易處、開普殖民地、艦隊、貨船、公司總部大樓,這些,肯定都是大順暫時搶不走的資產。
以及,東印度公司這一百多年開拓的無形資產、市場慣性、香料壟斷銷售渠道……種種。
都是資產,而且是價值頗高的資產。
問題是,這些東西撐得起東印度公司嗎?
大量的中產階級市民持股人,是能要波斯的貨棧?還是能要那些香料銷售渠道?
在他們眼里,一個銅子都不值。
他們只想一件事,手里之前如香餑餑的公司股票,不要變成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
荷蘭人從未想過,東印度公司會破產。
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加南海泡沫引發的第一次全歐洲的金融危機爆發,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依舊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