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沒選擇中國做稻草人,因為他們的精英階層自己編過一個“巴達維亞共和國”,承載了他們所構想的一切:政治、道德、精神、文化、民族。
但英國選了現實存在的國家,施加上絕美濾鏡后打磨成理想國,承載他們所構想的政治、道德、精神、文化。
二者的區別,是社會意識依托于社會存在導致的。
荷蘭闊過,闊的比較早;而英國現在還處在即將闊但還沒闊的階段,所以暫時還沒編他們自己的巴達維亞神話。
等著哪天真的闊到了天下第一之后,肯定也會編造自己的巴達維亞神話的。
當然,他們肯定不叫巴達維亞神話,后世管他們叫“輝格史觀”。
與荷蘭神話的誕生與破滅一樣,這一套東西誕生于拿戰結束后,大英正式登基為地球天子的1820年代,恰如荷蘭的巴達維亞神話誕生于海上馬車夫最輝煌時代。
其實,不管是荷蘭式的臆想一個古代的黃金時代的巴達維亞共和國、還是英法式的臆想創造一個現實存在且富強的外國,本質都是一樣的。
這兩種事,現在常見,以后也會常見的,并不稀奇,非常容易理解。
但此時,英國民間雙方的論戰,反動派、激進派、保守派,幾乎三方都在拿著大順說事,而且各有各的理由。就顯得有些群魔亂舞了。
真的、假的、編的、想的,融合在一起,亂成一團麻。
只不過,是“巴達維亞神話”模式,還是“完美外國模式”,其實也從側面體現了國家的國際地位。
既然英國此時還沒資格用“巴達維亞神話”模式,也就使得三方的這場論戰,很快分出了勝負。
至此,對待大順的態度,對中國的評價,已經與事實無關啦。
已經是一個“吃魚”還是“不吃魚”的立場問題了。
“不吃魚”的,是忠誠的。
“吃魚”的,是逆賊。
大順停靠在阿姆斯特丹的貨船,就是壓垮這場論戰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前大順是不主動貿易,全程被動當他們嘴里的“吸血鬼”。
現在這個“吸血鬼”蘇醒了,自己張開翅膀飛到歐洲來了。
眼花繚亂的貨物清單也已經傳到了英國,那些看到了樣品和價格之后的從業者,真的已經慌了神。
東印度公司出于利潤優先考慮,是不可能買最好的東西的。再加上其國內政策的緣故,使得很多商品是不能進口的,進口也沒法賣的。
所以大順能換白銀的貨物,其實并不只是只有茶、絲、瓷,還有很多之前因為壟斷貿易被封閉的其余貨物。
并不是說這些貨物要全賣到英國,才會對英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英國特殊的貴族地主與商業聯合共生體,使得他們必須要保持規模龐大的海外市場。
大順對歐洲主動貿易,也是對英國的一種毀滅。
一旦這個貴族地主與商業聯合共生體被剝奪了海外市場,那么只靠英國的內部市場,是無法容納這么大的產能的。
英國的人口在這擺著,工業實力也在這擺著,他的內部市場注定了靠內部市場是不行的。
只是,面對大順的貨船,和船上各色的物美價廉的貨物,只靠“詛咒”和“痛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面對可能的傾銷,英國可能不熟,但歷史上的中國可是“經驗豐富”,總結起來無非兩種。
第一種,如袁大總統的叔叔袁寶恒,針對鴉片問題,提出的辦法是:
【我們將大面積種植罌粟,用于抵抗英國的鴉片。武力無法確保海關自主權,則用本國貨驅趕外國貨,什么時候英國鴉片無利可圖、無法競爭過本土鴉片、從而導致在印度的鴉片種植業破產了,什么時候中國再全面禁絕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