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封建王朝有誤解,覺得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是封建王朝的本職工作和義務。但實際上,封建王朝的本職工作是保證權力、保證家族傳承、保證有錢維系這一切。
劉鈺自是區分的很明白,故而他只能選擇威懾嚇唬而不可能真的去搞。
這一整套的邏輯,他當然不可能原封不動用此為理由,而是必須經過一個類似于格式轉換器的舉動,轉化為這時候大順官員能理解和能接受的理由。
他自己認為的真正道理,在大順這個播放器下是亂碼,無法解讀。
但不管怎么解釋,對朝廷來說,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
因為儒家不是宗教,是有一套自己的政治道理、經濟設想的,然而用的結果就是完蛋,所以朝廷終究還是很看重實績的。
這也符合大明差點亡天下這個背景下,對空談心性道理、要務實、義要從功利上體現、事兒上見的整體思潮。
即便不只是看鹽稅,從別的角度看,這次改革也算是基本成功的。
淮北鹽區,能收上鹽稅,證明其余的“附加選項”比如百姓吃鹽這種在朝廷看來純粹是附加選項也都達成了。
淮北鹽區和別處不太一樣。
上有長蘆、山東兩大鹽場;近有淮北沿海各地的鹽灘私場。
淮北鹽區的問題,不是百姓吃不到鹽,而是百姓吃私鹽。
現在第二次放票已經完成,這一次來的商人比第一次更加踴躍,鹽稅收足了,也就證明了一件事。
證明第一波的鹽商,把官鹽賣出去了,賺到錢了。
否則傻啊,還繼續來
官鹽能賣出去,證明百姓再吃官鹽。
百姓不吃私鹽,吃官鹽,所以第二次放票商賈才能更加踴躍。
百姓為什么不吃官鹽吃私鹽了
因為官鹽的價格降低了。
所以,讓百姓也能吃上便宜鹽,這個朝廷的附加選項目的,也達成了。
至于為什么官鹽價格降低了,則有多重因素。
既有生產效率增加成本降低的原因,有取締了中間商囤積鹽引賺中間商差價的原因,也確實有鹽政改革派整體上“放權、減少檢查環節、減少手續流程、改變運輸路線”的因素。
但這個因素,其根源還是要追溯到廢棄漕運上。
否則的話,運鹽路線必須固定,防止夾帶走私接應北邊的私鹽;要在各處關鍵點設置審查,放置大大小小的鹽政官員,物流成本是降不下來的。
而現在,只需要在幾處重要的黃河渡口設卡,即可確保別處的鹽不能流入,從而可以讓販鹽的更改更為便利的運輸路線,減少大大小小的鹽政官員審查。
如果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明年一切步入正軌之后,即便不考慮往別處走私,也不考慮擴大淮北鹽銷售區的范圍,僅僅還是原本的銷售區范圍,恐怕明年淮北鹽區能上繳財政的鹽稅,就是改革之前的兩倍到三倍。
這么大的政績之下,林敏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對百姓喊冤“看都不看”的態度。
而是在考慮,淮北模式是否能在淮南復刻所以他在大體成功之后,要考察一下這里的生產方式,覺得若是可以,完全能在淮南推廣。
淮南的問題,是川鹽、粵鹽、閩鹽,步步緊逼,不斷壓縮,他是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淮南鹽改革方向的。
那么為啥粵鹽閩鹽能不斷緊逼呢因為出廠價就比淮南鹽便宜的多唄。
所以他覺得,淮北鹽改的成功,給了他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