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不重要。
重要的,這些前朝的斗爭經驗,被證明是有效的。
要明白,受眾是市民、是有正義感的老百姓,也是喜聞樂見下三路的老百姓。
搞些四六駢儷的,卵用沒有。
就演戲。
說書。
這才是煽動輿論、掌控輿論、此時走入群眾的好辦法。
松江府的這些秀才,都是老斗爭員了。
造謠。
煽動。
制造仇恨。
傳播。
等等,都相當的專業,真的不需要人教。
劉鈺在阿姆斯特丹玩的那一套,這群人在萬歷四十三年,就玩的不稀罕玩了。
就是人慫一點。
當年周順昌事件,在打死錦衣衛之前,賓朋滿座,因為罪狀就是個貪污,不是啥大事。
等著真鬧大了打死錦衣衛了,直接挑戰皇權底線,幾乎要定成“吳人皆反”罪名的時候,人情冷暖,立刻就“止人”還來看望了,生怕沾上關系。
是以這些生員雖然被劉鈺在江南用橡膠棍毆打過,但也并不太敢造劉鈺的事,怕真的被抓,也怕劉鈺把他們的退稅扣了。
但如今是對付些和他們一樣等級的生員,背后還是個在他們看來肯定要衰敗的鹽商,那還怕啥
一時間,各種諷刺鹽商的、諷刺揚州生員的、描繪鹽戶悲慘生活的各種戲劇、小說、說書,沿著鹽河傳的飛快。
包括且不限于,這些儒生為了討好鹽商,是如何讓自己的老婆精心打扮勾搭鹽商的;那些鹽戶又是如何被這些人逼迫欺騙的。
此時這里比較喜聞樂見的經典戲劇,看戲名也就知道都是啥。
本來嘛,民間的戲劇,都不是多高雅的東西。
本身,和尚打齋、小寡婦上墳、鶯鶯拭紅帕之類的東西,就層出不窮。
這些東西,秀才們也有不少是弄個筆名,靠這個吃飯的。如今寫這樣的劇本、評書,那真是如同兔子啃芹菜一般簡單。
很快,在人民樸素的善惡觀下。
鹽商是壞人。
鹽戶不想煮鹽。
為鹽商說話的就是壞人。
這樣樸素的觀點,傳播的飛快,每天都有說書的說新的段子。
不過,夾在這些段子中間的,還有一些專業人士夾雜的關于政治、經濟的私貨。
林敏雖然對江南的破靴陣早有耳聞,卻真沒想到能搞成這樣。
如今劉鈺已經帶兵進了城,林敏也算是徹底安心了,知道事情不會再鬧大了。
見了劉鈺后,忍不住笑道“口皆喊著仁義,心里想的都是生意。”
“前朝洪武皇帝,對生員有十二項規定。其中第一條,就是不準生員議政,所謂天下利病,生員不許言。更嚴禁生員去訴訟,告不干己事,一律革除功名。”
“是以,梨洲先生才欲行學校議政之古法,實是對此規定的反而動之。終究,還是要先正心,然后才能做事。”
劉鈺心道這玩意兒和心正不正有啥關系,搞政治的前提、政治構想的前提,是人心要正,這不是扯犢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