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織布機的寬幅,只有一尺,是以現在俗稱為小布。
而這種寬幅超過了二尺半的改良棉布,被俗稱為大布。至于這玩意兒是怎么織出來的,怎么能織出來二尺半寬,當地人基本不了解。
但今年新來的這些大布,很快就取得了廣泛的市場認同,裁剪衣服做棉褲什么的,都比以前方便多了。
一陣爭論這大布里面到底有沒有麻線,直到有個商鋪的伙計,用有些濃重的江蘇口音道“這二尺八的大布,還真就沒有麻線。這都是南通布,南通布沒麻線,松江府的大廠出的棉布,才有麻線。”
“我跟著掌柜的來這邊做麻紗生意,這里面的事,我可知道。南通那邊的布,和這邊紡麻差不多,都是撒機子的辦法。而松江府那些大廠,是上大工。不一樣。那邊的大廠用麻線,撒機子的不用麻線。”
所謂撒機子,是俗稱。
按劉鈺的叫法,叫包買制。
所謂上大工,也是俗稱。
按照劉鈺的叫法,叫工場制。
遼河流域的麻線紡織業,既有上大工,也有撒機子。
亞麻變成纖維的過程,要用梳麻機,是工場制。
而麻纖維紡成麻線,要分包給農村的婦女,是包買制。
這商鋪伙計倒是沒有說謊,這二尺八的大布,里面還真就沒有麻布。
或者說,包買制為主流的南通,生產的棉布,是不用麻線、羊絨的。
這里面,也算是大順特色工業革命的一種特異性體現。
如果說,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標志,是珍妮紡紗機。
那么,大順工業革命的開端標志,就是此時在江蘇大規模生產的腳踏鐵輪飛梭織布機。
事實上,哪怕蒸汽機已經在井鹽行業、煤礦排水等行業上展開了應用,但也不算是大順工業革命的開端。
大順工業革命的開端,是劉鈺在江蘇完成了改革,蘇北成為長絨棉產區之后的“腳踏鐵輪織布機下鄉”。
伴隨著蘇北圈地種棉的進行,原本繁華的運鹽運河,現在成為了運棉運河。
南通,成為了淮南棉花過江的集散地。
機器軋花、除籽、梳棉,人工紡紗。
而新型的腳踏鐵輪飛梭織布機,因為價格略貴,是以很快包買制就成為了南通棉布產業的主流。
資本出錢、買棉紗,為農村婦女鐵輪織布機。
再低價收購她們制成的成品棉布,支付一定量的勞動報酬,織布過程都是在各家的家庭進行。
但前期的棉花種植、采摘、去籽、軋花、搓條、紡紗等;以及后續的染色、漿洗等,則多半都是以工場制的方式進行的。
而腳踏鐵輪飛梭織布機下鄉,這就是劉鈺說的紡織業的技術進步,或者說特色的紡織工業革命,必須“先織后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