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評:慈惠、忠檏、勤檏等等...
林清晨跟老鄉打聽,這鄉評就好比城市里的五好家庭,但它更具體,更有人情味,讓人忍不住想了解每個字背后的故事。
沿著立體的街巷網路,深入古鎮腹地,那些巷子末端的院落,成為林清晨搜尋的節點,喜洲古鎮留存了很多以姓氏民名傳承至今的古宅,如今有些成為博物館,有些成為商店和學院。
大部分依舊可以居住,參觀請付費成為大家默認的規矩,這點林清晨很理解,每天一批又一批的好奇寶寶不停跑人家屋里東瞅西瞅確實很影響生活。
白族民居大都是圖上這樣封閉式的外觀,這種源于秦漢時代的廊院式住宅,經隋唐的演變,到宋代已成定式,門口住著自家的“保安”。
里屋才是主人住的地方庭院,一般分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一進四院”等樣式。
幾乎每家的庭院中都種植著花卉,錯落有致,爭妍斗艷,應了老舍先生筆下所寫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
主動付費并在征得主人的同意的前提下,坐下來跟他們嘮嘮嗑,是跟房東交流最好的方式,要懂規矩。
房東說其實老院落的維修成本比新建高的多,當地人當然希望住上新房有更良好的生活條件,于是拆舊蓋新曾經一度風靡,政府和游客就不樂意啦!舊房都拆完了,誰還來玩啊!
好在很多人逐漸意識到保留傳統會更有價值,或許遷出去居住,或者改舊院為民宿,或者出售手工藝品用于參觀等等,解決途徑多了,自然這些老家伙就保留下來了。
一個白族的阿婆跟林清晨聊天,說自打她扎辮記事,到如今一頭銀絲,她最終都沒能走出這個院子,年輕時也曾出門闖蕩,幾十年后膝下子孫圍繞,始終住不慣樓房,落葉歸根。
就喜歡坐在院里享受每天那幾小時的日光浴,和出門鄰里和睦。
依稀記起兒時在成都玉帶橋爺爺奶奶的老屋,也是這樣的四合院。
感慨童年時期的記憶是夏天井水澆在皮膚上的冰爽,是踩上木樓梯的嘎吱聲響,是爺爺抽的葉子煙,是從窗框漏下的一束陽光。
家不論新舊、不言好壞,在中國人心中就是那一片四方的天地。
除了戲臺,喜洲古鎮上還有很多標志性的建筑,比如古鎮東邊一個十字路口上這棟弧形外觀的圓角樓,聽本地人說,這棟樓還曾經作為解放軍的醫院使用,如今這里成了地標和拍攝圣地,它像一個時代的象征,是現代與過去緊密聯系紐帶,也是當地人的交通和生活中心。
林清晨走著走著發現前面是一家叫喜繡坊的商鋪,這是一家手工紡織店,可以參與體驗紡織的樂趣,了解紡織技術,工藝,購買成品。
老板介紹說喜洲刺繡屬于蜀繡的變通,傳入喜洲有五百年歷史,一幅上好的手工刺繡需要上百天才能完成,所以價格也很美麗……
喜洲的標志建筑中,林清晨最喜歡的是喜林苑的黃色外墻,特別適合拍照,這座被稱為楊家苑的大宅,現在是喜洲古鎮里唯一的五星級酒店,由來自美國的林登夫婦一手創辦的,兩口子在亞洲游歷20多年,最終選擇喜洲,足見這里魅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