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為雙親立了墳,守了一年的孝,一直沒有娶妻。
衛清璃看他老實能干,性子憨厚淳樸,且對父母至孝,便相中了他。
衛清璃沒讓丁健入贅,而是和他商定,若是日后衛允無子的話,便將二人所生的第二子過繼給衛允,以繼承衛家的香火。
至于衛允,自三歲起便開始被衛父啟蒙,天資頗為聰穎,六歲之時,便已經將三字文,百家姓,還有千字文,以及蒙學等啟蒙書籍學完,開始學習論語。
可惜沒學多少衛父便一病不起,整日纏綿病榻,衛清璃一邊要照顧父親,一邊要忙于家中產業,也沒有空閑教導衛允。
衛家所在的稻香村位于揚州西側,距離府城有三十里的路程,村里總共有四十三戶人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姓林,只有衛家和其余四戶的幾家是后邊遷過來的。
不過衛父有秀才的功名,又在村中開了私塾,教導村中幼童,在稻香村中倒也頗有些名望。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嘴,衛允所在的這個國度是大周,衛允所知的宋朝有些類似,皇帝姓趙,開國太祖也叫做趙匡義,都城是汴梁,也叫做汴京、東京。
北方有契丹,西北有西夏,西南也有幾個小國,也有割讓了燕云十六州的石敬唐,可卻沒有了后周的柴式皇族,自然也就沒有了那一場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時值天下大亂,諸國割據,周太祖趙匡義于河南起兵,先平定了北方,定下國號為大周,而后帶領麾下將士大舉南下,花費了五年多的時間才將南方平定,就在太祖皇帝整合南北之力,想要北上攻打契丹之時,卻因積勞成疾,直接病倒了。
之后的歷史倒是和宋朝有些相似,太祖之弟趙光義即位,號太宗。
皇帝也叫做官家,也同樣的重文輕武,但卻太祖皇帝卻沒有說出那一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故大周朝的武將雖然不如文臣那般權柄重,地位卻也不似宋朝那般輕賤,有賊配軍之說。
總之,這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朝代,歷史在五代十國末期的時候拐了個彎。
當今之世,除了北邊偶然有戰事發生,整個大周境內,也算的上四海升平,國泰民安。
這些東西,都是三年之前衛父平日說給衛允聽的,可自從衛父重病之后,這些東西也沒人說給衛允聽了。
只是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江湖,有沒有那些個高來高去,行俠仗義的俠客,有沒有那種逍遙世間,馮虛御風,朝游北海暮蒼梧的仙人。
自原身那里得來的記憶和知識,實在是有限的緊,畢竟原身只是個九歲的小孩兒罷了,一個最遠只去過揚州城的小孩。
雖也跟在衛秀才身邊讀了一些書,完成了啟蒙,但除了啟蒙的書籍之外,讀的都是一些科舉用的四書五經類的書籍。
而那些個游記話本什么的,原身是半點都沒有接觸過的。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也僅限于從身邊人的口口相傳之中得知。
而衛允,折騰了許久,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是穿越了還是奪舍重生,亦或者這本就是自己的轉世,現在不過是覺醒了宿慧罷了。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衛允不是那種鉆牛角尖的人,既然目前弄不清楚,那就這么著吧,日子還得繼續往下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