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太后及太后一黨的官員們一開始依舊是不情不愿,說什么這世上哪有一子雙父的道理,永安帝既然已經做了元祐帝和曹太后的繼子,那先舒王便只是區區一個舒王罷了,沒有追封的資格。
若是按照禮法,曹太后和太后一黨的官員們可沒有半點錯漏的地方,反倒是永安帝,想將先舒王稱為皇考一事,引來了朝中諸多文官的不滿。
可耐不住永安帝在這件事情上面不愿退讓半分,永安帝終究是皇帝,而且韓大相公和六部的尚書為了早日結束這場爭論,便不約而同的都選擇站在永安帝那邊。
朝中超過大半的朝臣都倒向了永安帝,曹太后縱使心有不甘也只能選擇妥協。
可就是因為這么一個稱呼,就讓原本便有些許不和的官家和太后徹底分道揚鑣,經過這一次先舒王的稱號事件之后,朝中各方勢力正式分裂成兩個黨派。
以韓大相公為首的新帝一黨,包括禹州一系的人馬,朝中不少勛貴之家的武將們,還有少數的文臣。
而以都察院為首太后一黨,則多是文官,而且還多是那種剛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文官,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先帝留下來的老臣。
而永安帝先前費盡心思,在元祐帝面前端湯喂藥,貼身照顧病重的元祐帝將近一個多月而建立起來的孝子賢孫的形象,也徹底的崩塌。
皇考雖并不是皇室專用,只是泛指德行兼備的父祖而已。
可永安帝的身份卻又不同。
按照禮法,永安帝是元祐帝的曹太后的繼子,那元祐帝和曹太后便是永安的父親和母親,而先舒王,永安帝最多喚其一聲皇伯。
可現在呢,永安帝卻要稱先舒王為皇考,真如曹太后一系的官員拿來揶揄永安帝的那句話,這世上哪有一子雙父之人。
而永安帝卻開了這么一個先例。
是,永安帝是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一國之君,是天子,是大周朝權勢最高之人,大權在握,生殺予奪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可禮法便是禮法,是自漢朝開始,中原王朝便遵循了數千年的東西,已然深入到每一個華夏子民的骨血之中。
縱觀古今,從未有過似永安帝這般一子雙父之人。
這已然是違背了禮法。
為君者,就該為天下表率,而不是帶頭去打破規矩,若是世人都爭相效仿,那日后有誰還敢從族內旁支,或者是兄弟的子侄里頭過繼子嗣?替自己傳承香火?
若是那些個繼子們紛紛效仿,那禮法存在,豈非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笑話,若是日后人人都不再遵循立法,枉顧人倫,那世間豈非就亂了套。
而且永安帝此時提出此事,要稱先舒王為父,那先前元祐帝在世之時,永安帝所做的一切,豈非都是早有圖謀,只待元祐帝過世,他趙宗全繼承了大統,登上了帝位,原本的性情也就暴露了出來!
收為繼子,冊封為儲君,之后更是將皇帝的位置傳給了他,這是何等的恩德!可現在趙宗全卻要認回先舒王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