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元祐帝又不想把錦衣衛變成禁軍、京衛、還有各州府的府軍,以及邊軍那樣的存在。
當時元祐帝就說了,好!要擴張也可以,沒錢,你自己想辦法搞錢去!
衛允能有什么法子,就對元祐帝說了,既然要我搞錢,那你做老板的總不能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吧!我總得有點特權才好弄錢呀!
君臣二人扯皮了許久,衛允才從元祐帝手里頭討來了一點特權,也就是每年從鹽都轉運使那兒拿一些鹽引,不過元祐帝不會親自下旨,能不能拿到,全看衛允自己的本事。
之后才有了錦衣衛的運轉司,才有了如今的北鎮撫司和黑甲軍。
這么些年下來,運轉司在丁健的手里頭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能靠售賣雪花精鹽來斂財的錦衣衛小衙門了。
現在的運轉司,除了雪花精鹽的生意之外,主要做的就是對外貿易,北邊的遼國,東北的高麗,西北的西夏,西邊的吐蕃,西南的大理,交趾,南面和東面沿海的位置還有專門的船隊出海。
而運轉司就是把大周盛產的茶葉、絲綢、陶瓷、肥皂、香皂還有上等的酒水運送到這些國家,從中賺取巨大的利潤。
然后再把高麗和遼國東北盛產的人參、鹿茸、還有哪些大型動物的皮毛、馬匹以及牛羊,西夏以及西域諸國生產的珍珠瑪瑙,翡翠琉璃等奢侈品以低價收購,帶回大周之后,再高價賣給那些世家大族們。
這一來一回,從中所獲取的利潤,簡直和搶錢沒什么兩樣。
而且隨著運轉司的生意越做越大,所帶來的利潤也就越來越多,已然成為運轉司之中除了雪花精鹽之外,最賺錢的買賣之一。
至于東海和南海的船隊,起初都是虧本,甚至好幾次都是無本而歸,而且還損兵折將的,但衛允卻堅持讓丁健繼續派人坐船南下,并且出重金聘請船員。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運轉司的船隊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真金白銀丟出去數十萬兩,才打通了南洋的航道。
其中花費最大的還不是雇傭人手,而是大船的制造,海船和內陸河流湖泊行走的船只可完全不同,好在朝廷在這方面還算是有經驗。
唐朝時候開始,東南沿海流域就有大船往返于倭國和沿海的城鎮,橫渡東海,為了制造更大更加安全的大船,衛允專門問元祐帝從船舶司處要來了好些個會建造海船的工匠,花了整整三年的功夫,對原先的海船進行了多番的整改,才制造出了比原先的海船大了整整一號,幫著運轉司完成了南洋之行的巨大海船。
如今出海的航路不但把以前折進去的那些本錢都掙了回來,而且也開始盈利了,等再過幾年,定然能夠成為運轉司里頭不下于邊境貿易的第二條掙錢的渠道。
如今運轉司一年的純利,幾乎能夠趕上大周一年稅收的一半了,大周的疆域合何其遼闊,南七北八共十五路,占據了這片土地上最富饒,物產也最豐盈的江南,每年光是稅收就有將近千萬兩白銀更別說還有鹽酒茶鐵這些受到朝廷管控的生意所帶來的利潤。
也正是因為運轉司的蓬勃發展,衛允才敢讓黑甲軍如此大肆擴張,若是光憑著雪花精鹽這一項收入的話,還真不一定養得起黑甲軍的三十多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