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運轉司提供相應的錢財和糧草之外,衛允還鼓勵黑甲軍的將士們把家也遷至慶州,這三十多萬大軍肯定不可能龜縮在慶州的黑甲軍大營,每日除了正常的訓練之外什么都不做。
通政使司下達了政令,那些個還沒有成家的將士們,便讓他們在邊境處安家,已經成了家的,便將家中的媳婦和兒女接過來。
同時呢,陜西全境改革軍戶制度。
軍戶一說,自南北朝時便有了,是由官府指定的人家出人參軍,軍戶們的社會地位低下,連士農工商四個等級之中最低的商人都不如,而且一入軍戶,便世世代代都是軍戶。
大周立國之后,太祖皇帝便廢除了軍戶制度,改從民間征兵,陣亡者皆有撫恤,傷重殘疾者,朝廷免除其徭役丁稅等多項稅收,只需繳納田地產出的賦稅即可。
而陜西重提的軍戶制度,卻與先朝之軍戶制度大為不同。
首先第一點,肯定軍戶的社會地位,從軍者光榮,衙門會給出相應的褒獎,若是遇上了災年、荒年,百姓們家中沒有吃食,朝廷的救濟糧食下來了之后,首先供應軍戶。
其次,凡為軍戶者,皆可免除徭役、丁稅等雜稅,只需向朝廷繳納田畝賦稅。
再者,軍戶向朝廷購買田地,價格要比市價低上三成,而且軍戶自朝廷手中購買的田地,第一年是不用交賦稅的。
當然了,軍戶想要向朝廷購買土地也是有條件的,首先就是成為軍戶的時間要超過五年,其次,軍戶們向朝廷購買田地也是有上限的,同樣是每人五畝的上限,每戶不能超過三十畝。
還有,軍戶家中凡是年過六旬者,每人每月可從衙門領取稻谷或者小麥三斤,是衙門專門補給這些老人們養老的糧食。
而且衙門還和社會教進行了合作,每一個由軍戶組成的村落之中,便會有社會教的使者坐鎮,免費的教授十五歲以下的孩子讀書識字。
···········
大周立國已然有百余年,人們對于軍戶這個詞早已經陌生了,除了些許飽讀史書的文人指導之外,旁人哪里還知道南北朝時期軍戶們的地位是何等的遞件。
這一系列的政策讓老百姓們感受到了真正的實惠,黑甲軍之中的士卒們紛紛將自己的家遷至陜西,遷至慶州、延州、渭州以及剛剛納入大周版圖的六州之地附近。
這些地方大多是靠近邊境,地廣人稀,土地雖不如關中肥沃,更不如江南高產,但只要管理得當,耕種的勤快的話,每年的收獲可半點都不少。
至于說朝廷哪里來的這么多地讓軍戶們耕種?